2019年9月12日 星期四

《心聲3》文章:13. 故鄉軼事 [4]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13. 故鄉軼事 [4]

        想起了著名詩人艾青的名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道出了我思念故鄉的心聲。
        回首是為了更好地出發。光陰如白駒過隙,離別家鄉已近70年了。縱然外地風光好,長懷思鄉一片心。愧無力對家鄉建設作出一點貢獻,退而求其次,寫些有關家鄉的文字,為後人瞭解歷史是怎樣走過來的,提供一些觀鑒資料。


        請春飯
        富里一帶春節期間,有互請鄰居聚餐的習俗,叫做請春飯。請客那天,主家盡其所有,辦出豐盛的酒宴。菜肴要成雙,喻好事成雙。第一碗上“全家福”(大雜膾)表示喜慶。最後一碗上,喻年年有餘。敬酒有一套禮節性的話語,如“三杯通大道”、“酒逢知己千杯少”、“東君(主家)不飲客不嘗,斯文不在飲食上”等等。別人請了自己,一定要回請,否則就是失禮。那時鄰居關係融洽,守望相助,請春飯是聯絡感情的有效方式,長盛不衰。
        現在城裡人住在小區裡,高樓大廈,關門閉戶,各戶人家忙於自己的生計,鄰居之間很少往來,形成陌路,遠不如鄉間那麼親密、溫馨!


        打圍鼓
        春節期間,民間有一種娛樂方式,叫做打圍鼓。幾個愛好戲曲的友人臨時組建一個小班子,吹拉彈唱,不需化妝,只唱不表演,到有喜事的人家唱上幾出折子戲,熱鬧一番。主家請吃飯,打一個紅包,附近的人來看熱鬧,皆大歡喜。打圍鼓熱鬧是肯定的。但演唱水準湊湊合合,難登大雅之堂。有一次唱《盤貂》,關羽的那位,嗓音宏亮,有板有眼,獲得好評。演貂嬋的那位,嗓門窄狹,聲音嘶啞,憋紅了臉,擠出來的聲音荒腔走調,煞是難聽,弄得聽眾哄堂大笑。好在是逢場作戲,圖個熱鬧,演砸了無所謂。


        貼錯了門簽
        春節期間,大門貼對聯房門上貼洞簽(小紅紙條),以示喜慶。有的人家自己不能寫,請別人寫,由於不識字,洞簽貼錯了地方,鬧出笑話,臥房貼了“川流不息”,廚房貼上“六畜興旺”。按慣例,元宵節那天要把洞簽扯下來燒掉,表示春節已過完,收拾放心,士農工商,各居一業,各謀生計。有個說法:“火燒門中紙,妹唧打鞋底,伢唧撿豬屎。


        口味特淡的老中醫
        有位年高的老中醫,精通岐黃之術,關愛鄉民,受人尊重,他從不接受別人的宴請,付不出診費也不計較。病家請他看病開處方,煮兩個荷包蛋款待他。大家都知道老人家口味清淡,煮蛋時,主婦只放一絲絲鹽,端給老人家品嘗,問他合口味啵,老人家說鹹了。主婦連忙再煮兩個雞蛋,一絲鹽也沒有放,鍋子洗了兩遍,滿以為很合適,誰知老人家還是說鹹了一點,真令人哭笑不得。


        互通有無
        鄉里鄰居之間關係密切,守望相助,互通有無,急難之時鄰居主動伸出援手,共度時艱。飢荒年月,揭不開鍋,到鄰居家借米、借油、借鹽,習以為常。有了好的衣服、鞋帽,鄰居們共同享用。我母親有件英丹士林罩衣,比較鮮亮,附近幾家年齡相仿的女伴借用出門做客。這樣的舉動,成了習慣,誰也不感到難以為情,當時生活水準低下,不得不如此這般!


        炒穀充饑
        俗話說:“神仙難過五六月(青黃不接時期)”。“看見穀,餓得哭”。青黃不接時是農民最難熬的痛苦時刻。有一年,早稻臨近收割期,一連多天陰雨,收割不成,且移借無門,饑餓難耐。農民只得戴斗笠,穿蓑衣,帶個篾簍,選擇快要黃熟的穀穗,把穀粒捋下來,回到家裡在鍋裡烘培乾,碾開穀粒,煮飯充饑。我吃過這樣的米飯,有燒糊的氣味,比平常的米飯,味道大打折扣。為了活命,味道不佳也不得不吃。有紅薯根吃,有野菜吃,還算幸運,據說還有吃觀音土的,種糧食的挨餓,這是什麼世道?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從瀏陽發源的澄潭江(也叫白兔潭河),每年雨季多天大雨後河水猛漲,上游人家的房屋被沖毀,傢俱隨洪流沖走,甚至耕牛也難倖免。狂暴的洪水湧流到富里街上,一層門面水深過尺。富里街對面沙洲上幾戶人家被洪水包圍,爬上屋頂向街上人大喊救命。街上的人連忙找來船隻,駛向被圍的人群,接他們到安全地帶暫住。幾天以後洪水消退,洲上人家回到家裡,收拾殘局,開始新的生活,年年如此,為什麼洲上人家不搬走,遠離危險呢?他們道出實情,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洲土肥沃,有種有收,還養了豬牛雞鴨,種了蔬菜,自給有餘,到哪裡去找這樣的好地方?!雖然遭水災磨難,但離不開洲上衣食之源啊!


        打清醮祈平安
        富里有個慣例,隔幾年打一次清醮,祭拜道教尊師張天師,祈求風調雨順,人口清吉平安。打醮五六天,一班道士穿上道教祖帽,在樂器吹奏下,念經拜祭,吹吹打打,吟唱和聲,甚是熱鬧,吸引許多鄉民前來觀看。打醮圓場那天,放河燈,紙紮許多各種形狀的魚蝦之類的燈具,點燃蠟燭,在道教音樂的鼓吹下,放入河中,隨水漂走,送走災星,迎來福祉。
        打一次清醮花費甚大,由商家和地方大戶攤派費用。後來由於農村經濟蕭條,國民黨敗已定,敗兵四處抓丁拉夫,搶劫財物,人心慌亂,打清醮無人提起,無疾而終。


        到南嶽朝拜香
        每年秋收後,富里一帶鄉民有到南嶽拜香的習俗。朝拜是為了還願或者祈福。朝拜者結伴而行,很是虔誠。上身穿印有“南嶽進香”的黃馬甲,腳穿草鞋,手持檀香,一邊走一邊唱朝拜歌。更有甚者,有些特別虔誠的人,不時跪在路上叩拜,當時天氣炎熱。長途跋涉,勞累疲憊,有的朝拜者不幸染上疾病,病死在路上。而地主豪紳有的是錢,從富里租船開到湘江衡山縣碼頭,然後坐轎子到南嶽朝拜南嶽大帝,把福祉寄託在菩薩保佑上。
        “南嶽菩薩顯遠不顯近*”。正說明四面八方到南嶽朝拜的人多。
*南嶽大廟:佛道並居,屢遭火災,菩薩顯遠不顯近 (原文網址)


(原載2016年第六期《淥水風》)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