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1日 星期六

《心聲2》其他:29. 故鄉軼事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29. 故鄉軼事

        抖動記憶的翅膀,飛翔到往昔的歲月,一幕幕印象深刻的往事湧入腦海。我出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老家醴陵東鄉富里,生於斯,長於斯,歷十八年之久,親身見聞一些社會現象。現在把它記錄下來,使後來者知曉歷史是這樣走過來的。

        怪異的外來者
        日寇侵湘之前,富里一帶幾次出現怪異的外來者。這些人穿奇裝異服,有的鑲著金牙,操外地口音,怪腔怪調,背一面大鼓,大擂大唱,推銷萬金油。他們不在乎生意的好壞,四處亂竄,窮鄉僻壤也留下足跡。這究竟是甚麼人,令人產生諸多疑問。
        抗戰勝利後,據熟悉軍情的人說,這些推銷萬金油的人,是日寇收買的漢奸,潛入內地,繪製精密的軍用地圖,供日寇侵華使用。果不其然,1944年7月,國軍99師在富里同日寇激戰四晝夜。日寇用不著嚮導,按地圖行進,十分便當。富里醴陵瀏陽萍鄉三縣交界的所在,連接湖南、江西兩省,是瀏陽醴陵咽喉要地。日寇早就派間諜繪出由瀏陽至醴陵的軍用地圖,狼子野心,何其毒也!
        英勇的國軍99師官兵,在富里層層阻擊,據險固守,激戰四晝夜,痛殲日寇,大挫日寇的瘋狂氣焰!


        賣壯丁的專業戶
        富里有戶肖姓人家,人口多,田無升合,地無寸土,靠賣工度日,饑寒交迫,難以生存下去,萬般無奈,只得鋌而走險——賣壯丁。肖家的長子冬伢子年方十八,頂替別人家壯丁的名字,換來十多擔穀子,使家人勉強生活一段時光。我兩次看見冬伢子被鄉丁捆綁押送醴陵縣城。冬伢子的父母哭哭啼啼為其送別,淒慘之狀慘不忍睹。冬伢子比較靈泛,在軍隊呆了兩年,找個機會開小差回家。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如被抓住,就地槍決。冬伢子回家不到一年,家裡依然生活不下去,不得不第二次賣壯丁。俗話說:“一不過二,二不過三”。此後,冬伢子杳無音信,不知是陣亡還是病死,十分可憐!
        在新社會,青年踴躍報名參軍,一人參軍,全家光榮。新舊社會兩重天!


        請魯班先師驅妖倒樹
        富里大婆嶺有株大樟樹,村民商定砍樟樹熬樟油,賣些錢補貼家用。砍樹那天,很多人圍觀,我也在其列。村民用斧頭從左右兩邊同時砍樹,砍到樹心所剩無幾時,在樹上繫根繩索,十多人用力多次拉扯,但樟樹紋絲不動。這時,有位老者出來說道,一定是妖精附在樟樹上,請魯班先師驅妖,才能倒樹。立馬請來一位老木匠,只見他神情凝重,口中念念有詞,大吼一聲,舉起魯班尺猛推樟樹,與此同時,十多位村民使出渾身力氣猛拉繩索,轟地一響,樟樹倒在地上。在場的人都說魯班先師驅妖,法力無邊。
        在科學技術落後的往昔日子,人們對一些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無法作出解釋,便歸之於鬼神的作用。這是時代的侷限使然。


        拆掉壓在“老虎”背上的圍牆
        富里大婆嶺李姓的祖山墳地。為了防止牛羊踐踏墳墓,幾十年前在大婆嶺的中段位置,築了一條南北走向約三、四百米長、五尺多高的三合土*圍牆。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中期,有位風水先生看了大婆嶺的地形,說:大婆嶺是虎形,築圍牆的位置正是“老虎”的腰肢,壓上重重的圍牆。“老虎”伸不起腰,所以,李姓難以發旺。還說,李姓出了個縣長,上任不久就下野了。李姓出了個飛行員(鄉間叫航空生)在抗日戰爭中犧牲了。這些都與損傷風水有關。李姓要想發旺,必須拆掉“老虎”腰肢上的圍牆。
        李姓族人認為風水先生講得有道理,深信不疑,立即組織勞力挖掉圍牆。此後的幾十年裡,李姓出了幾名地師(廳局)級幹部和幾名大學教授,一些人認為是圍牆拆得好,風水好了,帶來興旺景象。
        唐代詩人劉禹錫《金陵懷古》一詩中說:“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風水之說乃無稽之談!
*三合土,一種建築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細砂所組成,其實際配比視泥土的含沙量而定。


        難以到口的食鹽
        日寇侵華佔領東南沿海地區,對鹽場封鎖禁運,使靠吃海鹽的湖南斷絕了鹽的來路,鹽成了十分緊缺的物資。鹽價猛漲,一擔穀買一斤鹽還有錢無市。吃不上鹽,不但菜肴沒有味,而且人沒有力氣,做事沒有勁。想辦法弄到鹽是頭等大事。為了弄到鹽,人們想了很多辦法。醴陵市鹽倉庫的地皮被人們挖掉幾尺,熬水取鹽。還拆多年的土牆熬硝鹽。硝鹽雖有鹽味,但苦澀得很,難以下嚥,且有傷身體。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一些善經營的商人通過各種社會關係,打通關節,從沿海地區運來一些海鹽,各戶人家造具名冊,憑證供應平價鹽,解決了面臨的食鹽困難。
        解放以後,我省在澧縣衡陽找到了鹽礦,開採以後食鹽自給有餘,結束了“湖南無鹽”的歷史。


        農民闖祠堂,驅趕穿長袍馬褂者
        富里李姓族人有個常規,每年冬至日在祠堂舉辦隆重的祭奠祖先的儀式,禮成後大擺酒席名曰冬至酒。參與者都是地主、豪紳。他們穿長袍馬褂,神氣十足,禁止農民涉足祭典,胡說泥腿子不能登大雅之堂。有一年冬至日,祭奠儀式結束,地主、豪紳正進入座席之際,突然闖進幾十個農民,手執剪刀,大聲呐喊“剪掉長袍馬褂”,嚇得地主、豪紳們慌忙逃跑,哪裡顧得上吃酒席!農民們進入座席,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真有股梁山泊好漢的氣派。
        農民們這次闖祠堂,驅趕地主、豪紳,是對這些人早懷怨恨,乘機發洩怒火。因為這些地主、豪紳長期剝削、欺壓農民,災荒年不減租,放高利貸,貪污祖產,姦淫民女,為非作歹,稱霸一方,引人切齒痛恨。加之那年李姓林姓為爭奪一塊墳山,官司打到醴陵縣政府。參與打官司的李姓地主、豪紳,大肆揮霍公款擺闊氣,租帆船,帶廚師,住高級旅館,大吃大喝,花費很多金錢,結果官司打輸了,法官把墳山判給林姓。李姓族人得到消息後非常憤怒,責怪參與打官司的地主、豪紳是蠢豬、廢物,湧到祠堂找他們算帳論理。
        闖祠堂,驅趕地主、豪紳,彰顯了農民強烈要求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翻身謀解放的意志和力量。


        湧到“為富不仁”的地主家“坐吃”
        在舊社會,青黃不接之際,正是農民最難熬的時節,真是“看見穀,餓得哭”。地主們趁機抬高糧價,放高利貸,使農民生活更加艱難。有壓迫就有反抗。在有膽量敢作為的農民積極分子的號召下,一下子集合上百名農民,浩浩蕩蕩闖入毛田山下一戶為富不仁的潘姓地主家裡。這家地主得到消息,慌忙逃走。農民們打開糧倉,只見幾個糧倉屯滿金黃的稻穀,幾口大缸盛滿茶油,屋樑上掛了許多臘魚臘肉。農民們七手八腳,有的推穀,有的舂米,大甑*蒸飯,大鍋炒菜,敞開肚皮,飽餐一頓。突然傳來消息,潘姓地主到警察局報案,帶來槍兵抓人。“坐吃”的農民一轟而散。類似的“坐吃”富里發生過幾起。
*(ㄗㄥˋ):古代蒸煮食物的瓦器,底部有許多小孔,放在鬲上,有如現代的蒸籠。
        “坐吃”對富豪的經濟損失微不足道,但政治影響卻是巨大、深遠的。它像蘊藏在深處熾熱的地火,行將進發出來,燒毀舊社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斗轉星移,萬象更新。罪惡的舊社會制度終結了。我們正在圓中國夢,建設更加美滿幸福的未來。回憶痛苦辛酸往事,更增強我們對新社會的熱愛!


*《心聲2》全部刊登完成。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心聲2》其他:28. 小街 (下篇)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28. 小街 (下篇)

        小街是個小社會,濃縮了舊社會人民的辛酸、苦難,凝聚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農民李昌花血濺沙洲
        那是1927年富里農民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開飯鋪的農民李昌花嚮往革命,積極參加農民運動,貼標語,打鑼發通知,佈置會場,還熱情接待紅軍住宿。風雲突變,“馬日事變*”後,白色恐怖襲來,土豪劣紳反攻倒算,誣告李昌花是共產黨,區公所派來槍兵抓走李昌花,不經訊問,五花大綁,押至小街對面的沙洲上,斬首示眾。大家都知道李昌花不是共產黨,但仍慘遭殺害。解放後,醴陵縣人民政府追認李昌花為革命烈士,家屬獲得撫恤待遇。
*馬日事變是在1927年5月21日(馬日)晚上發生於長沙的一場兵變。實際上就是武漢分共的一個開端。
(每個月的二十一日平水韻上聲第二十一韻韻目為馬,故二十一日舊時簡稱馬日。如:“馬日事變”,即因發生在1927年5月21日,故稱。)

        日本鬼子死裡逃生
        小街是通衢要道。抗日戰爭期間,駐紮在瀏陽的日本鬼子多次經過小街開赴醴陵縣城,小街多次受蹂躪。1944年7月中日軍隊富里激戰四天四夜,佔領毛田山巔的國軍,偵知日本鬼子一個小隊駐紮在小街上,向小街連放兩發炮彈,打中小街南頭一家商鋪。恰巧此地是日軍的指揮所,可惜效果不佳,一發炮彈落在屋頂上沒有爆炸,一發炮彈把牆壁打開一個大洞。如果國軍炮彈充足,多彈命中,日本鬼子必將徹底滅亡。讓日本鬼子逃脫了懲罰,令人扼腕歎息。日本鬼子吃了敗仗,惱羞成怒,瘋狂報復,殘酷殺害了何丁公等幾位居民,犯下滔天罪行。


        多災多難的小街
        小街居民多災多難。洪水、白蟻、瘟疫接踵而來,痛苦不堪。
每年雨季,來自瀏陽澄潭江江水猛漲,氾濫成災。洪水襲來,小街一層門面泡在水裡,損失財物,水退後清除淤泥,很費工夫。幾乎年年如此,無法可治。
        小街房屋磚木結構,年深日久,滋生白蟻為害。每年夏天黃昏時刻,白蟻傾巢出動,密密麻麻,狀如大雪,眼見樑柱被白蟻蛀空,岌岌可危,沒有找到對付的辦法,徒喚奈何!
        解放前,農村經濟蕭條,民生凋敝,缺醫少藥,難抗疾病。有一年霍亂流行,居民到龍王廟求神問簽,服用土丹方,無法治癒,霍亂越來越厲害,短短兩三個月裡,奪去了幾個人的生命,過幾天就抬出一具棺木,慘不忍睹。


        盼來了解放軍
        1949年夏天解放軍百萬雄師過長江,國民黨軍隊土崩瓦解,潰不成軍。竄到醴陵白崇禧部隊瘋狂抓丁抓佚,搶運糧食,妄圖逃亡至廣西老巢。有一天,白匪軍正在富里搶東西,突然傳來“解放軍來了”的消息,白匪軍慌忙潰逃,一下子就退到幾十裡外,真是兵敗如山倒。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解放軍。
        7月底的一天,小街來了一位解放軍,身穿草綠色軍裝,沒有帶武器,挑一擔筐,口稱老鄉,專來買菜。居民聞訊,一傳十,十傳百,裡三層,外三層,來看解放軍。這位戰士是東北口音,和顏悅色,滿口老鄉、老鄉。居民饋送蔬菜,戰士婉言謝絕,堅持用人民幣付清菜錢。在同一天,一支解放軍部隊進駐富里一帶,休整總結戰事。過了幾天,傳來特大喜訊,長沙和平解放。這支部隊立即開拔,趕赴衡陽,追殲白崇禧部隊。
        旭日東昇,萬象更新,小街居民迎來了明朗的天!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心聲2》其他:27. 小街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27. 小街

        家鄉的山,家鄉的水,懷鄉情結常繫心頭。我出生在醴陵東鄉富里小街上,在那裡度過少年歲月,小街的人物和往事,歷歷在目,難以磨滅。


        小街
        小街約三百多米長,住著三四十戶人家,士農工商各居一業,各得其所。有教書先生,有布店、南雜、藥店、飯鋪、糕點鋪、鐵鋪、木工坊、理髮室。平日生意一般,一到三大節日(端午、中秋、過年)和唱大戲的日子,熙來攘往,生意特別紅火,分外熱鬧。
        街尾有座龍王廟,鄉公所駐紮地。鄉人對鄉公所毫無好感,怨聲連天。鄉公所有十多個槍兵(即鄉丁),他們的任務是抓壯丁催糧,是國民黨反動派*統治鎮壓民眾的執行單位。每年都有兩三次押送壯丁的行動。把壯丁捆綁結成一串由槍兵押送醴陵縣城,被抓壯丁的父母、妻子和兄弟在押送隊伍後面啼哭,哀聲動天,慘不忍睹。有一年,農民用竹床抬一個青年的屍體到鄉公所。原來這個青年被抓壯丁的槍兵趕到山上,躲在草叢裡,幾天沒有吃飯,身體特別虛弱,自忖*難逃劫難,自縊身亡。他的家人拾他的屍體到鄉公所,證明他已死亡,再也不要抓他的壯丁。人間慘劇,莫此為盛!
        小街上的人物,三教九流,形形色色,足顯人間萬象,有幾個人物不妨一提。
*國民黨反動派,是中國共產黨對蔣中正等人領導下的中國國民黨右派及國民政府當權派的貶稱。
*(ㄘㄨㄣˇ):思量、揣度。


        自誇道法高強的金道士
        金道士名叫李秀金,自誇道法高強,能請天上神仙為凡人消災怯病。有一次,金道士搭高臺祭神,從高處摔下來,險些丟了性命。旁人笑話他,為什麼神仙不保佑他?他無奈地說:“神仙也有打瞌睡的時候。”後來相信他道法的人越來越少。


        見多識廣的謝正二
        謝正二是個皮匠,他的副業是說媒和為戲班中人(即推銷員)。他與戲班打交道多年,熟悉戲班的內幕,講了許多鮮為人知的事。
       據說,戲班的老闆叫班主,也叫本家。在戲班裡班主一手抓天,獨斷專行。戲班每到一地,班主都要拜碼頭,拜訪鄉長、保長和土豪劣紳,請他們支持捧場子。因為那些人是地頭蛇,惹不起,有時他們耍威風,把鑼提走,唱不成戲,戲班幾十口人就要餓肚子。
        戲班裡工資最高的是打鼓佬。他既是樂隊指揮又是導演,演員都要敬重、巴結他,一旦演唱出現紕*漏,指望得到他的挽救。個別時候,演員忘記唱詞,或做錯動作,即時向打鼓佬使個眼色,他立即用延長過門時間,或改變唱腔等手段,不露痕跡地加以掩飾,保演員安全過關。
        按行規,戲班裡地位最高的演“三花”(即小丑)的演員,據說唐明皇組織梨園劇社時,親自扮演“三花”,相沿成習,“三花”演員高於他人。
        戲班約束“坤角”(即女旦),白天不要外出抛頭露面,保持神秘性,以提高票房價值。戲班嚴禁演員跳槽,跳槽被追回的人受到責打,強迫吞吃雞毛,破壞嗓子,使他一輩子唱不好戲。(此說是否屬實?存疑——筆者注)
        居住條件差,戲班幾十個人同住一室,內有多對夫妻,為了保護個人隱私,戲班有一條嚴格的規矩,任何人都不能揭開別人的蚊帳......。
*(ㄆㄧ):織布時,經緯線沒織好的地方。引申為錯誤。


        擺臭格的連長
        街上的李昌漢在國民黨軍隊裡當上了連長,官氣十足,對結髮妻子不理不顧,在漢口討了小老婆。有次從縣城回到鄉下,為了擺威風,借了人家一匹馬,騎到家門口才下馬,自誇當了大官。洞知實情的人罵他是:臨死還打扮——死要面子


        民間說書家龍家善
        龍家善是個船工,到過漢口、長沙,見過大世面,又愛看武俠小說,能說會道。他一回到街上,頓時龍家飯鋪就熱鬧起來,閒人聚集在他家裡,聽他講城裡的新鮮事,講《七劍十三俠*。他口才好,又做動作,繪聲繪色,受到熱捧,不啻是一個民間說書家。
*七劍十三俠:唐芸洲創作俠義小說,初刊於清代末年,有石印本和鉛印本兩種。


        特殊人物張光發
        張光發是個無業遊民,無一技之長,無謀生的本領,靠別人施捨度日。有錢人驅使他跑腿,給點賞錢。有一次,地主對他說,光發,明天你到楓塘為我辦件事。張光發滿口答應,也不問清到哪戶人家辦甚麼事。第二天清早,他跑了幾里路到了楓塘,不知該到哪戶人家辦甚麼事,只得跑回來問清楚,再次來到楓塘,瞎忙一氣,人吃了虧戲又不好看,別人還說他是活寶,是憨巴!


        天翻地覆慨而慷*。幾十年過去了,小街大變化,人們擺脫了貧窮和愚昧,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撫今思昔,更加珍惜今天的好日子!
*天翻地覆慨而慷:出自《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是近代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于1949年創作的一首七律。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心聲2》其他:26. 家鄉的民歌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26. 家鄉的民歌

        我的老家在醴陵東鄉富里。這裡人文鼎盛,民風淳樸,民性詼諧,有吟唱民歌的悠久傳統。富里處於醴陵瀏陽江西萍鄉交界的位置,鄉土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吟唱民歌時多少帶有瀏陽或萍鄉的腔調。

        我的母親教我唱民歌。母親沒有讀過書,但秉性聰慧,記憶力特別好,滿腦子的民間故事、民歌和俗語。我在幼兒時期,母親一邊勞作,一邊教我唱民歌。母親教唱的民歌,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兒歌,一類是有關季節、農事、家庭倫理和人生百態的歌曲。這些歌曲通俗、淺近、生動有趣,琅琅上口,喜聞樂見。可惜隨著歲月流逝,兒時唱的民歌大多忘記了,只依稀記得幾首。

        兒歌的特點是:天真爛漫,生動有趣。
        一首《月光光》是這樣的:
月光光,夜光光,梭羅樹(傳說月宮中的神樹)好燒香(頂禮膜拜)
 燒噠公公個腰帶,救得婆婆個裙帶,
 兩個姑唧同拜,東一拜,西一拜,拜得門前好世界。
 世界不奈何,送外婆,外婆不在家,送姨爺,姨爺在樓上織綾鑼。
 日裡織得三丈三,夜裡織得四丈四,大妹唧打腳瞧,細妹唧聯衣衫。
這是首祝福的兒歌。

        還有一首婚嫁的兒歌。歌詞是:
蛤蟆叫,水泱泱。伢唧哭,哭婆娘,妹唧哭,哭嫁妝。
 紅扁擔,抬綠箱,綠扁擔,抬紅箱,抬起嘰嘰啞啞到瀏陽。
 瀏陽河裡漲大水,浸死媒人猶自可,浸死新娘嗝(醴陵土話,是憂愁傷心的意思)死郎。
十分幽默有趣。


        有關季節、農事、家庭倫理和人生百態的民歌,豐富多彩,各盡其妙。我記得兩首,一首是《十二個月》,歌詞是:
正月酒飯飽,二月也還好,
  三月餐碰餐,四月歇飯班,
  五月不奈何,六月扮早禾,
  七月望一望,八月有戲看(舊時農曆八月秋收後,請戲班子唱戲,酬謝龍神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九月收成好,十月做財佬,
  十一月冒算計,十二月做皇帝(躲債,不敢露面,好比皇帝幽居深宮內院。)”
這首民歌生動地描述了農民一年的生活狀況。

        還有一首《一到十》,歌詞是:
禾官怕一(一與揖同音,禾官即插在田中的稻草人,人們彎腰向他作揖,他以為是撿石頭打他,因此害怕),
 皇帝怕二(皇帝獨霸天下,害怕別人稱帝,奪他的江山),
 讀書怕三(三與生同音,讀書怕生疏,讀不進去),
 財主怕四(四與事同音,財主怕農民抗租鬧事),
 蛤蟆怕五(農曆五月,蛤蟆長得肥壯,怕被人捕食),
 男人怕六(六與綠同音,妻子與別人通姦的男子,被人戲稱“戴綠帽子”),
 女人怕七(七是醴陵土話,七是被人偷窺),
 吸鴉片怕八(八與叭同音,舊時吸鴉片的人要吸進去,不要叭在口裡),
 欠帳怕九(九與久同音,欠人家的賬怕年深日久,息上起息,利上起利,怕還不起),
 扯白怕十(十與識同音,讓白即撒謊,怕被人識破,很沒有面子)。”
這首民歌,巧妙地運用諧音,講了十件引人發笑的事,妙趣橫生。


        偶爾還有小型的賽歌會,值得一提。發源于江西萬載縣金鐘湖澄潭江(也稱白兔潭河),流經富里時,江的東岸淤積成一個數百畝面積的沙洲,是兒童牧牛、打豬草的場所。如果江的對岸也有一夥兒童,雙方就可能舉行一場賽歌會。

        賽歌的程序是:發出賽歌的歌聲,對方以歌聲回答同意賽歌,便賽起來了,挑戰方提出一些問題,比如:天上的梭羅樹是誰栽,地下的黃河是誰開......對方以歌聲回答,同時也提問,如果答不出來就是比輸了。雙方賽到一定的程度(大約個把小時)就收歌,下次再賽。輸了的一方回去請教唱民歌的高手,作好充分的準備,下次全力爭勝。

        我參加過幾回賽歌會,當時的興奮情景至今記憶猶新。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心聲2》其他:25. 再憶萍鄉中學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25. 再憶萍鄉中學

        抖動記憶的翅膀,仿如進入60多年前難忘的讀書生活,歲月流逝,磨滅不了深刻的印象。


        當平民學校的老師
        萍鄉中學為了普及文化知識、培養鍛煉學生服務社會的能力,辦了一所平民學校,招收安源貧苦工人農民的子女,學費全免,無償提供書籍課本。教師由高中部的學生擔任,不領取任何報酬,我有幸被聘為國文教師。當時我十七歲,毫無教學經驗,第一次上講台,難免忐忑不安。我走進教室,只見幾十個衣衫襤樓、面黃肌瘦的孩子睜大眼睛望著我。我是醴陵人,學著講萍鄉話,有些跑調。引得孩子們嘻笑,費了不小的勁,才使課程秩序安定下來,下了課,如釋重負,使我意識到當好一個教師不是容易的事。


        學生自己辦伙食
        高一、高二的學生住在盛公祠,食堂就在對面一所平房內,為了使有限的伙食費用好,吃得省又吃得好,學生自己辦伙食,民主推選總監、總務採購和保管食物。星期天,總監、總務帶工人到萍鄉縣城貨比三家,採購食品我當了一任總務,保管食物和記帳。開餐前提前下課,發放食物。難熬的是晚上的時光,我孤身一人住在食堂一間簡陋的平房內,就著昏暗的燈光溫習功課,成群結隊的老鼠從竹質天花板上竄下來,偷吃大米、茶油。嚇不走,打不著,鬧騰了一個晚上,不得安寧,又擔心小偷來偷東西,思想很緊張,難以安睡,真有度夜如年之感,所幸在任期內食物無任何損失,帳目準確無誤,圓滿完成了任務。
        還有件有趣的事值得一提,有時飯煮少了點,或是同學們胃口大開,就會發生搶飯“風潮”。一些身強力壯的同學拼著一股蠻勁,能殺出一條“血路”衝到飯桶前搶到飯,而一些瘦小的同學,無力競爭,只得吃個半飽。搶飯“風潮”可以延續幾天,後來經過研究,我們有了對策,廚房特意多煮些飯,左一大桶,右一大盆。同學們一看飯很充裕,吃起來文明多了,該吃多少就吃多少,不像以前那樣猛吃,自然而然,搶飯“風潮”就平息下來了。


        下飯館的尷尬
        有個星期天,幾個同學到萍鄉縣城遊玩。中午時分,肚子餓了,想買幾個包子充饑。在街上沒有找到賣包子的攤擔,只得走進一家中等檔次的飯館。一進去,一個打扮時髦的女招待,把我們引進雅座,端來了茶水、瓜子,過了一會,才端來包子,結算下來,花的錢比吃幾個包子要多好幾倍,還要另收小費,事已至此,只得充好漢結清帳目。大家出得門來,開起玩笑,今天只差一點就出不了飯館了,今後千萬別進這樣的飯館,我們窮學生消受不起。


        到縣政府請願
        1948年夏季的一天,高二一名李姓同學路過安源礦區,與礦警發生爭吵,被礦警打傷,同學們聞訊義憤填膺,要求嚴懲兇手,礦局必須賠禮道歉。很快就集合了一百多名學生,決定到萍鄉縣政府請願,要求作出公正處理。校長張友楹先生一再勸阻學生不要上街請願,由校方出面與礦局交涉。同學們正在氣頭上,勸阻未能奏效。一百多人的學生隊伍向萍鄉縣城進發,張校長怕學生有閃失,只得跟上隊伍。來到縣政府門前,站崗的員警眼見學生情緒激昂,不敢阻攔。進入縣政府禮堂,縣長李治平連忙出來會見學生,表示縣政府一定很快調查處理此事,嚴懲兇手,責成礦局賠禮道歉,請同學們回校復課。過了不久,礦局處分了打人的礦警,向學校賠禮道歉,並捐贈一幅幕布,以修好礦校關係。


        男女之防
        那個時候,男女同學雖同校,但很少接觸。女同學食、宿在安源街一座高牆院內,除了上課,女同學很少外出。大家一門心思用在學習上,沒有聽說誰跟誰在談戀愛。我們在盛公祠住了兩年,從來沒見過女同學來訪問。不到萬不得已,男同學不願到女同學住的院落。因為,“物以稀為貴”,一些性格開朗活潑的女生,看見男生來了,視為“異類”,開一些善意的玩笑,他們朝男生喊口令“一二一、一二一、正步走、向後轉”弄得男生手足無措,臉紅耳赤,急忙逃走。這些事傳為笑談。


        引起巨大轟動的遊藝晚會
        那時,專心學習,幾乎沒有什麼文娛活動,沒有廣播,沒有電影,更沒有電視,可以說是文化的沙漠。舉辦一場遊藝晚會是大眾的渴望。1948年秋天的一個晚上,在大操場上搭起了戲台,兩盞煤氣燈照得明晃晃的。消息一傳開,安源鎮的市民礦區工人附近鄉村的農民,如潮水般地湧來,把操場站得密密麻麻,約有三四千人
        那晚的節目,全是同學們表演的,有歌詠、舞蹈、器樂獨奏,台上演員表演充滿激情,台下觀眾歡聲雷動。壓軸戲獨幕話劇《蠢貨》,係俄羅斯古典名劇。扮演男角的是我們班的潘姓同學,他長得英俊,一表人才。扮演小姐的是高三一位長得標緻的女同學。他們兩人表演投入,把劇情發揮得淋漓盡致。當男子單腿跪下向小姐求婚時,小姐挽起來兩人擁抱親吻時,台下熱情鼓掌,掌聲經久不息。這一幕過去了六十多年,動人的情景至今印象深刻,如在眼前。熱烈的掌聲說明,廣大群眾迫切需要文化娛樂,也折射出青年男女渴望自由和個性解放的心聲。


        沒有完成的期終考試
        1949年6月,正準備期終考試。革命形勢迅猛發展,人民解放軍勝利渡過長江,乘勝追擊,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南昌、長沙解放在望。從淮海戰役退下來的蔣介石反動派殘餘部隊集結在萍鄉火車站一帶,妄圖負隅頑抗,叫囂抓學生補充兵源。凶險的消息一再傳到學校,師生們如坐針氈,寢食難安。同學們一致認為集結在學校凶多吉少,要求不進行期終考試,提早放學回家,學校原計劃在期終考試後再放假,但形勢危急,只得宣佈:下學期開學後補上期終考試。同學們很快回到家鄉,許多同學積極參加迎接解放工作,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心聲2》其他:24. 回憶萍鄉中學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24. 回憶萍鄉中學

        往事並不如煙,50多年前在萍鄉縣立中學高中部兩年求學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一所難考取的名校
        1947年7月,萍鄉縣安源街頭人流湧動,熙來攘往,熱鬧異常。來自萍鄉各地和臨近醴陵、瀏陽、萬載、宜春等地的初中畢業生爭先恐後地來到此地,報考萍鄉縣立中學高中部。旅社、飯店和一些居民家中住滿了考生。各方來投考的學子約千多人,大家一個共同的心願是考取萍中。為什麼萍中有這麼大的吸引力?一是萍中是名校,師資力量雄厚,教學品質高,考大學錄取率在江西省位居前列;二是收費低廉,每學期只收1擔穀,而其他私立中學收的學費是萍中的幾倍甚至是10倍。願望歸願望,但要考取萍中,談何容易!千多人投考,只錄取100名,真可謂優中選優。
        考試期間,氣氛肅穆,監考很嚴格,一經發現舞弊者,當即沒收試卷,逐出考場。所以,考場秩序良好。放榜那天,人頭攢動,裡三層外三層,一齊舉頭觀看貼在校部牆上的榜文。幾家歡樂幾家愁。榜上有名者,喜笑顏開;落榜者,神情黯然。十分高興地在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有幸成為萍中的學子


        名師教誨永難忘
        萍中師資力量雄厚,匯集許多學養深厚,教授有方的名教師。在他們的教誨下,為國家培育出大量的有用人才。
        高一國文老師劉方元,十足的儒雅風度,極富表達能力,講課深入淺出,收縱自如,生動幽默,有很強的吸引力。劉老師講《詩經》,聲情並茂,繪聲繪色,隨著課文的節奏,學生時而歡笑,時而憂傷,沉浸在中國古典文學博大精深的藝術享受中。高二國文老師蕭贛,學識淵博,信手拈來,講了許多與課文有關的掌故。他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發揮自由思想,不要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見解。有時他要學生自擇作文題,寫舊體詩、新詩、小說、議論文都行,他仔細批改,一有可取之處,便予以肯定。
        文史老師修古藩,國學功底深厚,教學態度嚴謹。他自編文史教材精煉有序。他鼓勵學生貼近群眾,學習群眾語言,注意採集民間故事、民歌和諺語。
        高一英語老師蕭衛儀,誨人不倦,變著法子讓學生學好英語,時而講英語,要學生譯成中文;時而講中文,要學生譯成英語;有時要學生用英語講故事,這樣形式多樣的教授,學生學得有興趣。高二英語老師羅振泉,是從南昌一所大專院校聘請來的,很有派頭。他西裝革履氣宇軒昂,一講課就只講英語,用英語同學生對話,強化學生的口語能力。
        代數老師王太文,對教材爛熟於心,從不攜帶教材,在黑板報上演習習題,一氣呵成,酣暢流利。幾何、三角老師張自旗,有一手絕招,信手在黑板上劃一個圓圈,簡直是天衣無縫,與用兩腳規劃的圓圈一模一樣,歎為觀止。他教授得法,便於學生領會。
        圖書館的兩位老先生,恪盡職守,主動為學生介紹好書。那位禿頭、微胖的老先生,向我提供高爾基《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蕭洛霍夫《被開墾的處女地》,使我受到新思想的薰陶,開啟了心智。至今我仍深深感謝那位好心的老先生。


        活躍的學術風氣
        萍中有一整套嚴格、規範的管理制度。規定的作業必須按時完成,送老師批改。晚上在煤油燈下自習,級任老師經常前來督察。期中、期末考試有難度,不用功學習難以過關。除了學好規定的課程,學校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愛好的學科自學,相機參與社會活動,積極向報刊投稿。由於學校的倡導,學生自願組建的學社如雨後春筍,爭芳鬥妍。在校本部牆壁上貼滿了壁報、期刊、詩歌、小說、文章、書法、繪畫,應有盡有,觀眾踴躍。
        我和同學顏國難、童道明等組建的文波文藝社,出了幾期刊物。我還參加1948年萍鄉縣民眾教育館舉辦的全縣中學生作文比賽,獲一等獎。我的小小說《小玲子的上學》刊登在《吉安日報》上,《盼夫歸》刊登在《湖南日報》上。


        山雨欲來風滿樓
        1949年1月,淮海戰役結束,蔣介石集團精銳部隊喪失殆盡,兵敗如山倒,敗兵逃至萍鄉,騷擾街市,為非作歹,令人側目。這時,一批身著黃呢軍服的蔣軍政工隊進入安源,招搖過市,在萍中校區內活動,名曰參觀,實際上是監視師生。這些反動傢伙,有時公然在教室外偷聽,鬼鬼祟祟,醜態百出。謠傳敗兵要到萍中抓學生補充隊伍。消息傳來,令人震驚。
        住宿在盛公祠的學生緊急集會,決定堅決抵抗,誓死不當反動派的兵。說幹就幹,大家齊心協力推倒一扇圍牆,搬紅磚、石塊到二樓、三樓陽臺上,如果敗兵膽敢來抓人,就投紅磚,石塊,給予迎頭痛擊。後來革命形勢發展很快,解放軍逼近,敗兵競相逃命,抓學生之舉終成泡影。
        解放大軍渡江以後,革命思潮日益擴展,地下黨在校區頻繁活動。此時,醴陵湘東中學師生數十人組團來萍中參觀訪問。兩校學生舉行籃、排球比賽,組織文藝聯歡活動。湘東中學師生高唱《你是燈塔》《山那邊是好地方》《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萍中學生群起呼應,革命熱情高漲,盛況空前。不久以後,萍鄉解放,萍鄉中學邁向新的征程。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心聲2》其他:23. 憶東方中學二三事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23. 憶東方中學二三事
          一兼懷念陳盛芳先生
↑ 陳盛芳先生

        如果時光能倒流,回到66年前,我定會沉浸在東方中學濃厚的讀書氛圍中。但是,時光不能倒流,夢想難以成真,只能憑記憶回味在東方中學求學的難忘經歷。


        排除困難,復校興學
        1944年6月醴陵淪陷,日寇侵佔東方中學為兵營,東方中學被迫停辦。東方中學董事長陳盛芳先生舉家逃難回老家——醴陵東鄉黃甲村陳家大屋。陳盛芳先生痛恨日寇侵華,痛恨日寇侵佔東方中學,決心對抗強敵,恢復東方中學。陳盛芳先生是一位堅忍剛毅的人士,辦事果斷,不達目的,決不罷止。他廣結人緣,協調各方,同陳氏族長商議,租借黃甲村陳家祠堂為東方中學臨時校址。他四處誠聘教師,組建了一支學科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的教師隊伍。1945年春天正式開學,舉行正規的入學考試,招收了一、二、三年級三個初中班100多名學生。為了使更多的貧寒子弟入學,學校特意減收學費。每期學費只交100多斤稻穀,辦學經費存在很大的缺口,全部由陳盛芳先生承擔。在國難正殷之際,在醴陵一隅的偏僻鄉村100多名熱血青年,發憤讀書,充實自己,矢志報效祖國。


        名師執教,從嚴治校
        東方中學的教師來自醴陵各地。有些教師原是教高中的,因醴陵淪陷,中學停辦,賦閑在家,被東方中學誠聘而來,其中有些是聲譽卓著的名師。訓導主任楊老師原是高中教師,學問淵博,教學經驗豐富,對學生要求嚴格,訓導有方。國文教師陳老師講授得法,語言生動風趣,富有吸引力。陳老師在講課時穿插一些文史故事,使學生擴大知識面,啟迪智慧。他講的夫妻間題詩作對的故事和巧對對聯的趣事,至今記憶猶新。陳老師出作文題別出心裁,要學生編一個故事,要有生動的情節,有可讀性,以此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我寫了一篇不識字的痛苦的故事,陳老師很欣賞,加上批語:心機靈活,妙趣橫生。

        英語老師文先生,對英語發音要求很嚴格,要求讀准26個字母,對不正確的發音一一矯正。有個瀏陽籍的劉姓同學,用瀏陽腔讀英語,怪腔怪調。文老師下了很多功夫幫助他,但腔調難改,根本不像英語,本來很耐心的文老師也很無奈地說:“你不改掉瀏陽腔,學不會英語。”

        訓育主任楊老師有一次巡查課堂,發現陳盛芳先生的小兒子陳上峰抄襲別人的作業,當即對他進行批評教育,並在作業本上寫上一篇批語:辭句犀利懇切,書法俊逸,批評的開頭說:“汝父以重金辦學,意在作育人家子弟.........


        廣受讚譽的戲台對聯
        金秋時節,黃甲村村民集資邀請從長沙逃難來到醴陵湘劇仁和班搭台演出。村民代表來到東方中學,請教國文的瞿老先生寫副對聯,掛在戲台兩側,要求對聯表達兩層意思:一是慶祝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二是慶賀農業豐收,感恩龍王老爺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瞿老先生國學功底深厚,擅長吟詩作賦、書寫對聯,很快寫出對聯,

上聯:黃童白叟慶凱旋  鐵板銅琶唱大江東去
下聯:甲士丁男歌帝德  金風玉露送爽氣西來

        顏體書法雄渾大氣。對聯掛出後受到來自各方的觀眾廣泛好評,都說:“對聯好,書法妙,東方中學有高人。


        臨危不懼,智退亂兵
        1945年春夏之間兵慌馬亂,日寇日暮途窮,作垂死掙扎,多次下鄉擄掠財物。還有名目繁多的部隊,紀律很壞、擾民成性的58軍能打仗的72軍挺進隊別動隊自衛隊,有的抗日為名,擾民是實。有一天,一彪人馬來到黃甲村包圍了陳家大屋,口稱“助餉抗日”。傳說是來“綁財神”,師生們都為陳盛芳先生的安全擔心。幸好陳先生有膽有識,臨危不懼,挺身而出,會見亂兵的頭領,沉著地說:“國難當頭,匹夫有責。抗日殺敵是軍人的天職。我可以助抗日,但你們必須把日本鬼子趕出醴陵!趕出中國!”他拿出一筆錢給亂兵頭領,這夥亂兵隨即退走,一場危機順利地化解了。


        意義深長的訓話
        一天,全體師生集合聽陳盛芳先生訓話。陳先生在他的夫人陪同下來到師生中間,侃侃而談。陳先生50歲左右,中等身材,微胖,身著唐裝,講話精氣神十足。他勉勵同學們把握青春時機,奮發努力,學好文化科學知識,敦養品格,鍛煉身體,造就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

        他以較多時間講自己艱苦奮鬥的歷史和興辦教育的經過。他說自己出身貧苦,十多歲學砌匠,師傅嚴格苛刻,稍不如意,便遭責駡,苦熬到出師。他外出打工,參加工程建設,飽嘗艱苦,勞動強度大,伙食很差,睡在工棚裡,夏天熱得很,蚊子咬,冬天透風寒冷,度日如年。他想到要擺脫做苦工的命運,只有掌握土木建築技術這條路,暗下決心,留意學習工程人員如何勘測設計,如何指揮施工,如何處理工程中冒出的問題。功夫不負苦心人,自己學到了技術,承包修路、修橋和建房等工程。特別是承建萍鄉安源煤礦的大煙囪,技術要求高,在精心組織,細緻施工之後,圓滿完成施工任務,驗收獲全優工程獎,受到礦方和德國高級工程師的表揚和獎勵。從此他名氣越來越大,承接的工程越來越多,賺的錢逐漸多起來。

        錢多了,他想的不是買田置地,而是要回報桑梓,回報社會。為了使後輩不像他那樣飽受沒有文化的痛苦,決心出資辦一所中學,培育人才。他說:日本鬼子侵佔了我們的東方中學,我決不示弱,如今的東方中學辦得有模有樣,由開初的只招女生擴大為男女兼收,有希望越辦越好。

        最後陳盛芳先生語重心長地說:我年老了,兒女正在求學時期,無一技之長,無謀生的本領,拜託各位老師和同學對他們多多關照。陳盛芳先生的講話,博得全場經久不息的掌聲。


        陳盛芳先生仙逝多年了,作為受惠的學子,我們永遠銘記這位可敬的長者。他熱心教育的事蹟,在醴陵史志上留下光輝的一頁!


推薦閱讀:【株洲記憶】陳盛芳: 淥江橋就是我的命 (2019-05-20)
↑ 好美的淥江橋與狀元洲及城區近景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心聲2》其他:22. 遊臺灣記趣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22. 遊臺灣記趣

        讀小學的時候,就學過有關於臺灣的課文:記得幾句:“臺灣糖,甜津津,甜在口頭痛在心......”。現在有機會到寶島臺灣遊覽,引為快事。

        銀鷹從長沙黃花機場起飛,直航臺北,約兩個小時,飛機降落在臺北市松山機場。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將會受到怎樣的接待,未免忐忑不安。好在一切順利,過海關時,關員笑臉相迎,行李不作任何檢查順利通過,心緒平定下來,開始為期八天的環島遊
*2009.5.14~28,三叔三嬸第一次來台團體旅遊。
↑ 2009.5.14,媽咪在松山機場喜迎三叔三嬸訪台

        臺灣面積3萬6千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三分之二,森林茂密,風景宜人。作環島遊,先由台北台南,再由台南返回臺北(經高雄台東花蓮),沿途參觀景點、市場,所見所聞,覺得新鮮有趣。


        臺灣有三多
        臺灣三多,一是便利店多,買日常用品很方便。二是摩托車多,上班族大多騎摩托車,小汽車不如北京、上海、廣州多。但交通秩序井然,行人和車輛駕駛者遵守交通規則,很少發生堵車現象。三是廟多,臺灣人信奉佛教者眾多,倡導行善積德,城市和農村都有紅牆黃瓦的廟宇,求神拜佛者大有人在。一些宗教團體定期集會禮拜佛祖,對窮人發放食物。


        同樣事物,稱呼不同
        臺灣人日常講閩南話,外人難懂得。當地人與外人打交道講國語(即普通話),講得流利、柔和。同一樣事物,臺灣與大陸人稱呼不一樣。大陸叫旅行車交通車,臺灣叫遊覽車大巴。公共廁所,大陸叫衛生間洗手間,臺灣叫化妝間。大陸叫空調,臺灣叫冷氣機。大陸叫旅遊,臺灣叫觀光。臺灣人待人有禮貌,一般稱呼先生。商店明碼實價,不討價還價。人民幣可直接付款購物,按當天牌價折算台幣。物價比大陸高一倍以上。在免稅商店購買貴重物品,憑發票可在機場辦理退稅手續。


        文武廟,各有所求
        大陸有文廟、武廟,臺灣有文武廟,文的有孔子、孟子,武的有關羽、岳飛。求文者,拜孔子、孟子,求武者拜關羽、岳飛,各有所求。令人稱奇的是中台禪寺,請現代建築家設計,一改以往磚木結構、紅牆黃瓦的模式,而是鋼鐵架構,水磨石地面,光可照人,四大天王的塑像威武雄壯,身高三丈多,如此巨無霸,實屬罕見,歎為觀止!


        到處可碰到大陸遊客
        2009年正是大陸同臺灣友好交往的黃金期,到臺灣的大陸遊客絡繹不絕,桃園機場的航班往返大陸的約占七成。在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等景點,可以看到許多大陸遊客。我們住在花蓮拉斯王子酒店,同時有大陸5個旅遊團同住此店,講江浙話、東北話、河南話的都有。大陸遊客講文明禮貌,沒有發生一起有違公共道德的事件。大陸遊客愛買高級商品和臺灣糖果糕點,很受店家歡迎。
*2008年7月4日,兩岸週末包機正式啟動,號稱首發團的旅遊團亦搭乘當日包機啟程。


        法輪功分子敗陣而逃
        在阿里山的山路上,一些法輪功分子向遊客送宣傳品,被大陸遊客拒絕。有的叫嚷來登記退黨,被遊客斥退。這些人無人理睬,灰頭土臉,狼狽不堪。據當地導遊說,這些發傳單的人是法輪功組織花錢雇請來的,是討生活的人,同他們爭辯沒有意義,不予理睬就是。


        黨派鬥爭無所不在
        民進黨為一己之私利,倒行逆施,顛倒黑白,蠻橫無理,逢“中”必反。馬英九當局與大陸打交道,即使是有利臺灣福祉的,民進黨也要百般攻擊,斥之為“賣”台。臺灣電視節目社會新聞多,政黨之間互相攻訐,罵罵咧咧,不成體統。我們在日月潭附近一家便利店休息,看見牆上貼有告示:“凡民進黨員來本店購物,不予接待。”黨派鬥爭之激烈由此可見一斑。
        民進黨不時舉行“嗆馬”遊行示威。當我們乘坐的旅遊車進入高雄市區時,只見前面有幾輛民進黨的宣傳車,大聲狂叫“馬英九下台”,散發宣傳品。司機小劉很機警,擔心民進黨驚擾大陸遊客,連忙掉轉車頭快速開行,送我們到賓館安頓。當晚“愛河航行”也藉故取消了。


        血濃於水
        在普通百姓中大都認同大陸臺灣同是中國人,同根同祖,血濃於水,友好相處。當地導遊老鮑,對我們友好,熱情周到。他說他父親是大陸去的老兵,希望早日實現和平統一。他為了照顧我們湖南遊客的口味,特意帶我們到一家湘菜館吃飯。司機小劉工作認真負責,開車穩重,還幫助旅客提行李。旅行期間,大陸旅客與接待人員友好和睦相處,有說有笑,氣氛輕鬆愉快。


        以《搗練子·遊寶島臺灣》為結束語:“多少夢,幸成真,且喜今朝寶島巡。美景賞餘心惆悵,誰年成就一家春?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心聲2》其他:21. 大哥的懷鄉情結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21. 大哥的懷鄉情結

        1986年4月初的一天,接到一封香港來信,拆開一看,原來是大哥從臺灣寄出托香港友人轉寄來的,說他將於近日回大陸探親。喜上心頭,連忙打電話通知醴陵老家親人做好迎接準備。

        4月20日,我到長沙火車站,迎接大哥夫婦。他們是由在長春工作的二哥夫婦陪同來的。三兄弟分別30多年,聚首重逢,悲喜交集。
*當時爸爸71歲,三叔55歲。爸爸已經離鄉38 年。
參見爸爸自傳,滄海浮塵 【後記】五、第一次偷渡返鄉之旅(三)
↑ 分隔兩岸30多年的三兄弟,合影於三叔寓所前
↑ 三叔穿上圍裙為爸爸(大哥)準備餐點
*當時爸爸71歲,三叔55歲。爸爸已經離鄉38 年。
參見:滄海浮塵【後記】五、第一次偷渡返鄉之旅(三)


        大哥是在1949年夏天隨國民黨軍工廠遷往臺灣的,從此斷了音信。身處臺灣的大哥,時刻思念故鄉的親人,想了很多辦法與家鄉親人聯繫。先是在美國的友人為他轉信,後來又托在香港的熟人為他轉信。經過多方努力,總算同家鄉有了書信聯繫,但親身回到故鄉探望親人,一直是大哥魂牽夢繞的願望。大哥思鄉心切,決心冒一次險,硬要回大陸看親人。他藉口到日本旅遊,再見機行事。到達東京後,大哥來到我駐日本大使館,傾訴離別家鄉30多年,思念親人的心情,請求大使館鼎力助他回大陸探親。大使館工作人員同情、理解他的苦衷,協助他辦妥回大陸的手續,使他實現了破冰之旅,踏上了有養育之恩的故土。


        大哥從臺灣回來,在家鄉引起了轟動。農村的消息傳播比無線電還快。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一撥又一撥,前來探望。有的打聽在臺灣親人的消息,有的托帶萬金家書,熙來攘往,應接不暇。此情此景比杜甫《羌村三首》所描寫的“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哥歸來是一件喜事,也是一件悲事。他去臺灣後十多年杳無音信,結髮妻子苦等他不歸,絕望了,改嫁他人。大哥與臺灣一萬姓女子結婚,組建了家庭。此次昔日恩愛夫妻相見,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唯有淚眼相對,感觸萬千。海峽兩岸隔絕,未能實現統一,破鏡不能重圓,造成許多人間悲劇,令人扼腕歎息!

        來到出生的老屋水井邊,大哥說:“我是喝這口井水長大的。以前對背井離鄉體會不深,今天才真感受到離鄉背井的心酸,苦澀!

        在父母墳前,大哥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哽咽地說:“母親,不孝的兒子回來遲了,不能給您老人家養老送終,報答養育之恩,留下終身遺憾!”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參觀鎮裡的小學、中學,看到眾多青少年受到良好教育,大哥非常高興,慷慨解囊,多次向小學、中學捐款、捐贈圖書和教學設備。

        大哥第一次回鄉,思想上有些顧慮。當時海峽兩岸處於對峙狀態,加上政治、意識的差異,擔心當地政府另眼相待。出乎他的意料,不但沒有歧視,而且禮遇甚隆。醴陵縣委統戰部部長接到醴城參觀,設宴款待。富里鎮政府也擺宴接風。大哥感到鄉情濃厚,血濃於水。在他的影響帶動下,先後有幾十名醴陵籍在台人員回鄉探親。

        每次回鄉探親,照例在大陸各地旅遊,先後七次共遊覽了26個省、市,東到上海,西到成都,南到海南,北到哈爾濱,行程幾萬公里,一路平安、順利,留下美好的印象。總結七次回鄉之行,大哥歸納四句話:親情暖人心,大陸風光美,社會秩序好,物價真便宜。每次返台都帶回不少土特產,饋贈親友。


        大哥第一次返鄉回台後,惹出了不少麻煩。許多湘籍在台人員,聽說他從大陸回來,覺得很新奇,紛紛來探望,探聽消息,看大陸風光錄影帶,人進人出,熱鬧異常。引起了台北警署的注意,傳大哥到警署問話,警員質問:最近到了甚麼地方?大哥據實相告,說回大陸看望親人。警員警告他:下次不可。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台胞赴大陸探親,大哥如魚得水,兩年回鄉一次,先後共有七次回鄉之旅,還許諾下次回鄉。但因年邁多病,2005年5月大哥不幸與世長辭。

        大哥的女兒秉承他的遺願,2006年4月恭送他的骨灰盒安葬在老家祖山高丘上,既落葉歸根魂歸故土,又憑高遠眺海峽對岸的親人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心聲2》其他:20. 親歷臨湘的清匪鬥爭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20. 親歷臨湘的清匪鬥爭

        1949年6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355團解放臨湘7月18日臨湘縣人民政府成立。當時,經濟蕭條,民生凋蔽,百廢待興。尤其嚴重的是土匪活動猖獗,打家劫舍,殺害基層幹部和群眾,弄得人心惶煌。肅清土匪,建立穩定的社會秩序,使人民安居樂業,是擺在中共臨湘縣委、臨湘縣人民政府面前突出的政治任務。歷時一年的清匪鬥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我*親歷這場激烈的鬥爭。
*三叔當時18歲。

        臨湘縣位於湖南省的最北端,與湖北省蒲圻縣(現為赤壁市)和通城縣搭界。縣境南部有藥姑大山、大雲山,山高林密。北部傍長江,對岸是湖北洪湖縣,還有煙波浩渺的黃蓋湖。土匪是一夥地頭蛇,熟悉地形路徑,在山區湖區出沒無常,常在湘鄂邊境騷擾,湖南追剿它,就逃往湖北,湖北追剿它,就逃往湖南,給清匪鬥爭增加很大難度。

        臨湘的土匪構成極其複雜。有偽軍政人員,國民黨軍隊的散兵游勇,反動會道門頭子和慣匪。其中勢力最大的是由偽岳陽專署專員王剪波(解放前逃往香港)和紅幫頭子沈萬選操縱的“湘北人民反共自衛團”(又稱‘湘鄂贛反共救國軍’),網羅袁國平盧福林等匪首,糾集匪眾30餘人,有長短槍33支,子彈2000多發,多次製造搗毀農民協會,殺害基層幹部和革命群眾的重大案件。“擒賊先擒王”,必須沉重打擊、徹底消滅這股頑匪,進而徹底肅清全部土匪。


        湘鄂聯防 組建清匪指揮部
        根據土匪跨省境騷擾的特點,經上級軍事部門批准,湖南和湖北聯合成立清匪指揮部,由湖北省軍區獨立四團彭團長任指揮中共臨湘縣委書記陳繼昌任政委湖南省軍區獨立一團的部隊分別駐紮在京廣鐵路線上的雲溪路口鋪臨湘羊樓司火車站,一得到情報,立即出動追剿土匪。獨立四團彭團長(新四軍幹部)帶一個連駐紮在湘鄂交界的羊樓司。彭團長身材魁梧,威武雄壯,騎著高頭大馬,帶裝備精良的突擊隊追剿土匪,土匪聞訊膽寒,逃得很快。


        發動群眾 建立農民自衛隊
        清匪鬥爭中較好地貫徹了“軍事清剿,政治瓦解與發動群眾相結合”的剿匪方針。各鄉在建立農民協會以後,以村為單位組建農民自衛隊。隊員手持梭鏢、鳥槍,在三叉路口和津渡設卡查路條,晚上巡邏放哨,管制、監視危險分子,切斷他們與土匪的聯繫。山湖鄉的自衛隊在晚間巡邏時,抓獲國民黨保密局潛伏下來的一名特務,繳獲無線電發報部件和絕密資料。
        農民自衛隊一成立,土匪的行動全在掌握之中,改變了以往“剿匪部隊在明處,土匪在暗”的局面,土匪活動受阻,陷入了人民戰爭的銅牆鐵壁之中。


        圍殲股匪未果 把股匪打得四分五散
        1950年6月4日,匪首盧福林率匪徒16人來到四區桃壽五村,被自衛隊發覺追趕,匪徒向五區逃竄。清匪指揮部立即命令縣大隊、公安隊、鐵道兵團駐臨湘部隊及農民自衛隊300多人,在丁家沖一帶多路圍追堵截,欲一舉全殲匪徒。但因各路部隊係不同建制,匆忙趕來,未能構建嚴密的包圍圈,且山大林密,路徑不熟,一名戰士擦槍走火,驚動了匪徒,化成多路逃竄,作鳥獸散。
        此次合圍殲滅戰沒有奏效,但迫使抱成一團的土匪四分五散,便於各個殲滅。在解放軍強大軍事壓力下,土匪劉炎生攜槍投降。土匪被部隊合圍打散後,如驚弓之鳥,東躲西藏,惶惶不可終日,自知難逃法網,產生自首投降的念頭,但心存顧慮,舉棋不定。這時,區鄉政府工作人員和公安人員上門做土匪家屬的思想工作,講明“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政策。政策產生了巨大的威力,土匪家屬勸說親人向政府投降請罪。匪首盧福林認清了形勢,攜快慢機*一支向人民政府投降。盧福林戴罪立功,充當嚮導,帶領部隊追剿土匪,開槍擊傷負隅頑抗的匪首袁國平,袁匪頑抗到底,被我公安戰士擊斃。在政策的感召下,先後有匪徒胡國奇馬新元沈子成李柴舟等人繳械投降。逃往廣州的土匪後台、大惡霸沈萬選,被公安人員緝拿歸案,召開公審大會後處決,大快人心。


        負隅頑抗 死路一條
        土匪余以新作惡多端,橫行鄉里,民怨沸騰。余匪不除,民無寧日。1950年7月余匪出現在山湖鄉,被民兵發覺,民兵大喊抓土匪,群起追趕。余匪慌忙躲進涂泗壟涂地主家中,緊閉大門,倚仗牆高門厚,負隅頑抗。三區政府接到情報後,立即報告獨立四團,彭團長派偵察班火速趕去滅此頑敵。偵察班和民兵把房屋團團圍住,向內開槍。但余匪躲在死角,槍彈不能擊中,呈僵持局面。有勇有謀的鄉民兵隊長余長新不顧個人安危,搭梯子爬上屋頂,一連甩下兩個手榴彈,響聲震耳,彈片橫飛,嚇得余匪魂飛魄散,無處藏身,只得孤注一擲,打開大門,一邊開槍,一邊狂奔。偵察班緊追不捨,幾支衝鋒槍一齊開火,余匪身中數彈,倒斃在稻田裡,繳獲駁殼槍一支。真是“惡有惡報”。
        土匪方厚生躲在後山一個廢棄的紅薯窖裡,他的老婆提著竹籃以打豬草為名,實際上是上山送飯給他吃。接連幾天都是這樣,引起民兵的警覺,覺得形跡可疑,跟蹤來到一個紅薯窖前,方匪的老婆下窖送飯,頓時幾支步槍對準方匪,高喊“繳槍不殺”,方匪嚇得面如土色,大喊饒命,戰戰兢兢走出薯窖,被民兵活捉,受到法律的懲處。到1950年秋天,臨湘境內土匪被全部肅清。


        參加清匪鬥爭 經受鍛煉
        我工作的臨湘三區人民政府羊樓司,是土匪活動厲害的地方。土匪幾次到區政府附近鄉村騷擾,還化裝混進區政府機關探聽虛實。我幾次帶區中隊追剿土匪,土匪逃得快,無功而返。有一天,我們得到情報,土匪要血洗區政府。當時區委書記、區長和其他幹部都下鄉去了,留守區機關只有4個人(當時任區委秘書,事務員余鳳翔,通訊員李興舟和炊事員老王)。我把匪情向縣清匪指揮部彙報,與駐地附近的區中隊聯繫,請求他們支援。我們四個人開會商議對策,決定固守待援。炊事員老王是陝西人,是西北軍楊虎城的部下,曾參加西北軍攻打華清池、活捉蔣介石的戰鬥。老王有膽有識,他說:“幾個土匪不在話下。我們緊閉大門,到樓上去,踞高臨下,土匪來了,我們開槍,丟手榴彈,叫他們有來無回”。大家同意老王的安排,擦拭幾支步槍,準備充足的子彈,擺了幾箱手榴彈,準備讓土匪“飽餐”一頓。土匪得知區政府作了充分準備,不敢來犯。
        親歷追剿土匪的鬥爭,使我磨礪了革命意志,壯大了膽量,增添了勇氣,學習了鬥爭策略,經受了鍛煉,終生受用。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心聲2》其他:19. 中日軍隊在富里激戰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19. 中日軍隊在富里激戰

        時光流逝,記憶長存。1944年7月中日軍隊在富里激戰四晝夜的情景記憶猶新,耳邊彷彿傳來槍炮轟鳴聲、廝殺聲。筆者時近13歲,是個小學生,目睹耳聞這場戰事。根據個人記憶和採訪所得,記述一些片斷,以饗讀者。


        中日軍隊狹路相逢
        1944年7月12日中午時分,從江西萍鄉方向一支中國軍隊來到醴陵富里一帶。這支國軍是第4軍99師的一部分,著黃色軍裝、軍帽,打綁腿,穿草鞋,握的基本是輕武器。士兵們正在埋鍋造飯,突然從澄潭江方向傳來稀疏的槍聲,後來槍聲越來越密集,機槍、大炮聲也響起來了。日軍三八式長槍的“嘎本”聲特別刺耳。戰事緊急,士兵們草草吃了飯,跑步進入陣地,構築工事,利用房屋、攻堆作掩體,對敵人開火,阻擊日軍的進攻。事後得知,在澄潭江西岸行進的日軍是駐紮在瀏陽34師團27師團的一部國軍第4軍99師44軍162師奉命跟蹤阻擊日軍。中日軍隊狹路相逢,在富里一帶展開歷時四晝夜的激戰。


        阻遏日軍強渡澄潭江
        中日軍隊開火後,在澄潭江西岸的日軍火速趕到江畔,因只有一個渡船,日軍便在水淺些的車上(地名)搭浮橋,讓大部隊過東岸來找國軍決戰。國軍在東岸部署了一個排的兵力阻遏日軍渡江。但國軍兵力不足,火力不強,既沒有大炮,也沒有重機槍,擋不住火力猛烈,如潮水般湧來的日軍,在斃傷一些日軍後且戰且退,先退至富里,再退至毛田山上,佔據有利殺敵地形。到13日拂曉,日軍大部隊渡過澄潭江,駐紮在馬家洲一帶,一場激烈的廝殺進入白熱化階段。
        毛田山大石宮的戰鬥最為激烈,成了日軍的要命地。大石宮毛田山的靠頂峰處,大石嶙峋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難攻,山勢陡峭,難以攀登。等到日軍進入火力網時,國軍的步槍、輕重機槍和手榴彈一齊開火,猛烈的炮火打得日軍人仰馬翻,潰不成軍。日軍不甘心,加大兵力,多次都被打得潰逃。日軍轉而向國軍守衛的岳坡泉坡獅形山進攻,都敗下陣來,不得不向瀏陽日軍司令部請求增援。


        國軍兩次偷襲未能成功
        中日軍隊近距離對峙時,國軍策劃兩次偷襲日軍,可惜未能成功。駐守老七房的國軍派偵察兵去摸清駐紮在桐梓園的日軍的情況,以便偷襲。不料偵察兵的行蹤被日本哨兵發覺,被開槍打中腰部。偵察兵負重傷向本連陣地爬行。國軍哨兵見前方有人爬行,問口令,偵察兵因傷重答不出口令,哨兵以為是日軍來摸哨,開了一槍,跑近前一看原來是本連的弟兄,兩次中彈壯烈犧牲。這名士兵是廣西人,名叫賴子科。戰事結束後,老七房的村民把他的遺體安葬在大婆嶺,每年中元節燒紙錢祭奠為國捐軀的英靈。
        日軍一個小隊駐紮在富里街。國軍一位連長帶一名士兵潛行欲幹掉敵哨兵,帶部隊衝進去,打個敵人冷不防。那天晚上月光明亮,連長和士兵的行蹤被敵哨兵發覺,連開兩槍兩人不幸中彈犧牲,偷襲計畫未能成功。


        農民邱國恩勇鬥敵軍官
        農民邱國恩在路上與一個日本軍官相遇。日軍官抽出東洋刀向邱國恩砍去,練過武術威武有力的邱國恩臨危不懼,一閃身避開了刀刃,一個箭步竄上去死死抓住日軍官的手臂,猛力一拉,順勢把東洋刀奪在自己手裡。日軍官失魂落魄,嚇得跪在地上,連連磕頭求饒,此時正是殺掉日軍官的絕好機會。誰料邱國恩做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他示意日軍官閉上眼睛,伏在地上。日軍官照做。邱國恩把東洋刀甩在遠處,撒腿就跑。事後,一村民罵邱國恩是死豬,為什麼不殺掉日本軍官?愚昧的邱國恩說:“殺不得,今生我殺了他,來生他會殺我。”迷信因果報應,放跑了罪大惡極的敵人。


        吃了敗仗,日軍瘋狂殺害老百姓
        富里激戰,日軍吃了敗仗,惱羞成怒,獸性大發,燒殺擄掠,強姦婦女,無惡不作,犯下滔天罪行。短短四天時間,被日軍殺害的老百姓就有幾十人。筆者熟知的就有:富里街70多歲何丁公海塘年過八旬的老太太,李家祠堂老人李維棟和他的孫兒,易家山小學生易光微,桑梓園小學生李家嘏*等等,被日軍殺害,慘不忍睹。日軍抓住豬、牛在臀部剮一大塊肉,豬、牛痛苦地嚎叫痛死。日軍專門挑選紅漆傢俱燒火做飯,把別人家的蚊賬撕成一條條取樂。尤其可恥可鄙的是在米罈、菜罈裡拉屎。種種暴行,引起當地人民切齒痛恨!
*嘏(ㄐㄧㄚˇ):大、遠。通「遐」。


        國軍轉移,日軍敗退
        中日軍隊激戰四晝夜,到7月15日晚上,槍炮聲逐漸沉寂。國軍在毛田山一帶堅持戰鬥至彈盡糧絕,悄然向江西萍鄉方向轉移。日軍收拾殘局向醴陵方向奔去。此戰斃傷日軍人數無精確的統計,估計是數十人。因為日軍蓄意掩蓋傷亡的痕跡,挖土坑掩埋屍體不形成坟堆。在化主廟河邊大婆嶺等地依稀可見理屍的土坑。日軍駐紮在馬家洲的馬隊頭上掛著白布,據說是追悼一名戰死的軍官。日軍戰地醫院設在枸山陂龍家老屋,周圍村民聽到日軍傷兵鬼哭狼嚎的聲音,傷亡之烈可見一斑。


        富里激戰,中國軍隊英勇頑強,打出了志氣,打出了威風,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為國捐軀者浩氣長存。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心聲2》其他:18. 喜看農村新變化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18. 喜看農村新變化

        我出生在農民家庭,在農村長大,同農村結下了難解情緣。背井離鄉幾十年,對農村魂牽夢縈,時常關心農村形勢和變化,可謂憂樂與共,感同身受。

        記得解放初期,我們向農民宣傳社會主義的美好前景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點燈不用油,耕田不用牛”。這些願景,早已成為現實。今天,我們正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日子會越來越好。

        農村能有今天的好光景,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嚴重的挫折。成功和挫折都是最好的老師。實踐證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任何時候都要始終把發展生產力擺在第一位,做好這篇大文章,這是改善、提高農民生活水準的基石。任何時候都要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共產風、平均主義、瞎指揮和急功近利,決不能搞。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幫農民所需,千方百計,發展生產,增加收入,努力鞏固和強化國民經濟的基礎。

        農村的巨大變化,歸功於黨的富民政策的正確。黨的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農民謀利益,使農民過上美好的生活。改革開放以來,黨在農村實行了一系列的富民政策,使農民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歸結起來,富民政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充分發揮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連年奪得豐收,交了公家的(公糧)就是自己的。

第二,減輕農民糧食徵購任務,使農民吃飽飯,精力充沛地搞生產。

第三,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使農民增加現金收入。

第四,實行補貼政策。鼓勵農民種糧、養豬、購買農機,一年下來一戶農家所得政府補貼不菲,種糧、養豬大戶所得超過萬元。

第五,減免農業稅。農民高興地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不管哪個朝代,不交皇糧國稅脫不了身。現在不用交公糧了,共產黨真正愛人民。

第六,義務教育免收學雜費,使農村的青少年都能上學成為有知識的勞動者。

第七,農村實行合作醫療制度,病有所醫,大大減輕了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身體健康有保障。

此外,還有一些富民利民之舉。


        農村的新變化,集中體現在生活品質的提高。就以衣、食、住、行來說,較之以往,不知強了多少倍。以前衣著簡陋,基本色調是藍、白、黑,現在色彩紛呈,款式多樣,城裡有什麼,農村就有什麼,沒有多少差別。膳食不止是飽肚子,還講究營養,南北口味調和,麵食上了餐桌,再也不是三餐大米飯了。住房更是舊貌換新顏,多數人家蓋了鋼筋水泥結構的樓房。一些人家用上了自來水、電視機、電冰箱。出行也方便得很,水泥路修到村頭。不少農家買了自行車、摩托車,特別殷實戶買汽車跑運輸,賺大把鈔票。所有這些,都是黨的富民政策帶來的豐碩成果。飲水思源,農民齊頌:跟著共產黨走就是勝利!跟著共產黨走就是幸福!

        “筒車打水輪流轉”。以前,農村親人經濟有困難,我援助他們。這些年來,早已用不著我伸出援手,過年時,親人帶來自產的優質稻米和香噴噴的臘肉,讓我們城裡人共用家鄉的美味。

        農村進步了,農村發展了,但底子薄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實現全面小康是長期艱巨的任務。我們要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貫徹落實黨的富民政策,真抓實幹,把工作做深做細,群策群力,眾志成城,堅信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定會建設得更好,更上一層樓。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心聲2》其他:17. 難忘的黨校歲月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17. 難忘的黨校歲月

        引用一句俗話:“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經意間,來省委黨校工作和生活已經有39個年頭了(期間有5年在省革委網嶺“五·七幹校*和湖南省幹部學校從事教育工作”)。回憶往事,歷歷在目。感慨良多,無怨無悔。
*「五七幹校」並不是特指某一所學校,而是指文革時期,一種以對知識分子,尤其是高級知識分子實行思想改造為目的,而在全國各地設立的專門機構。這類機構最主要的職責,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勞動改造」。而它們的出現,還是肇始於毛澤東在文革初期發出的一項指示。1966年5月7日毛澤東在看了總後勤部《關於進一步搞好部隊農副業生產的報告》後,給林彪寫了一封信。在這封后來被稱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澤東要求全國各行業都要辦成「一個大學校」,這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生產自己需要的若干產品和國家等價交換的產品……能從事群眾工作,參加工廠、農村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又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鬥爭」。這個「指示」還要求學校縮短學制,教育要革命,不能讓「資產階級統治學校」。(Ref: 五七幹校裡的人情冷暖)
ps: 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當上了理論教員
        1971年下學期,我在省革委會“五·七”幹校總校理論班學習3個月。(當時省委黨校停辦,原址改稱省革委會“五·七幹校總校”)。回到省革委會衡東草市* “五·七”幹校從事理論輔導工作。1972年5月奉調到省革委會“五·七”總校教育組,擔任理論教員。當時教育組只有18位同志,承擔縣幹班、理幹班的理論教學任務。人們戲稱教育組“十八羅漢”。到1973年上學期,重建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黨史教研室,後來又組建黨建教研室,教學逐步走上正規化。
*草市鎮是湖南省衡陽市衡東縣東南部的一個鎮。
        到黨校擔任專職理論教員,對我來說,是革命生涯的一次重大轉變。我在縣委和地委工作時曾擔任過兼職理論教員。今朝成為專職理論教員,思想準備理論準備都顯得不足,思想壓力不小,工作難度很大。作為共產黨員的我,對黨分配的任務,只能勇敢承擔,迎難而上,而不能畏難退縮,有負黨組織的囑託。我決心不辱使命,努力學習、工作。我以葉劍英同志的詩句:“攻城不怕堅,攻書不怕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來勉勵自己,決心從勤學苦鑽入手,鍥而不捨,積以時日,自信能夯實理論基礎,勝任本職工作。我制訂了學習計畫,腳踏實地地走下去。


        下苦功夫學習理論
        古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要彌補我的理論功底不足,沒有捷徑可走,只能是下苦功夫,下笨功夫,學習、學習、再學習。我專心致志,認真閱讀馬列著作和《毛澤東選集》,重要篇章如《實踐論》、《矛盾論》、《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和《反對本本主義》,讀了多遍。在讀書時認真做讀書筆記,摘錄重要觀點和論據,寫讀書心得,做資料卡片,分門別類,積累了幾千張資料卡片,查找資料很方便,真的是“心記不如墨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嘗到了甜頭,養成了積累資料的習慣。毛澤東同志說:“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我認真學習鑽研黨的政策,領會其精神實質,具體運用到教學工作中去。
        通過加強學習,充實自己,逐步夯實理論基礎,使自己做一名稱職的黨校教師。


        努力把課講好
        講好課是當好理論教員的首要職責。講好課大有學問。課講得好,課堂安靜,學員全神貫注,受到啟迪,學有所獲。要講好課,關鍵在於認真備課。給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為了講好課,採取了一些措施:首先,弄懂弄清理論。自己弄通了,講起來才能理直氣壯,得心應手。講稿要反覆琢磨,了然於心。要有講稿,但不要照本宣科,最好能脫稿講課。如果照著稿子念,勢必呆板沉悶,枯燥無味。當時講課有一套規矩,先在教研室試講,請大家提意見,補充修改講稿。再召集學員代表試講,聽取意見。經過這些程序才上臺講課。
        其次,多聽同行講課,學習別人的長處,以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我聽課比較多,從中受益匪淺。有的同志理論闡述透徹,論據有力,旁徵博引,信息量大。有的同志語言精煉生動,深入淺出,吸引力強。有的同志善於使理論同實際相結合,言之有物,針對性強,指導性強。有的同志板書端正秀麗,平添美感。所有這些長處,都值得我學習和擁有。
        再次,學習群眾語言,用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群眾語言講課,力爭避免幹部腔和學生腔。
        第四,虛心聽取意見,集思廣益。講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往往一堂課下來總有不夠滿意之處,值得自己認真反思,尤其要重視學員和同行的意見,據以改進提高。我經常下班參加討論,瞭解學員的領會程度和學習上的難點,及時予以解答。當時黨校管教學的校領導是王漢新同志。王老是一位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同志,工作認真負責,對教師要求嚴格,又關心愛護,耳提面命,具體指導。王老審閱講稿很仔細,提示應注意的事項,採用商量的口氣,如“似宜.........”,不強加於人。我第一次講《共產黨宣言》,王老在現場聽課。下課後,我請他指出問題,他說了一句:“注意嚴謹。”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個字,言簡意賅,引起我認真反思。事情發生在三十多年前,至今留下深刻的印象。王老仙逝十多年了,至今我還在深切懷念這位可敬可親的老領導。


        到工廠、農村調查研究
        黨校從事幹部教育,教育的對象大都是來自從事實際工作的領導幹部。他們在工作中碰到不少難題,希望得到理論指導,作出理論說明,把實際工作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學員歡迎理論同實際結合得好的教師。因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是黨校教師的必修課。
        黨校一貫重視組織教師下去作調查研究,瞭解實際情況和工作中的問題,做到理論同實際相結合,以理論指導實踐。我先後到岳陽臨湘華容衡陽安仁等地作調查研究,瞭解實際情況,使講課內容充實,虛實並舉,加強針對性。1977年參加省委組織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在湖南橡膠廠工作7個多月,與工人同勞動同學習,增進了感情,學習工人階級高貴的品質。這個廠的工人勤儉開工廠,艱苦奮鬥,千方百計,精打細算,節省每一寸布每一塊橡膠,連續多年創造優異的成績。當時,職工收入不高,住房也偏緊,但大夥幹勁十足,春節也加班生產,為國家創造財富。在工廠所受的教育終生難忘。


        以當好馬列宣傳員為榮
        黨校老師不但在校內講課,還應邀到省直一些單位講課,以宣傳馬列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作為光榮的職責。我曾到省直幾個單位和湖南電視台講課,每次都認真作了準備,力爭好的講課效果。有一次到長沙市嶽麓區一所小學給教師講課,騎車途中不慎摔倒,臉部擦傷,爬來騎著車子準時趕到會場,完成了講課任務。研究室還派人到工廠蹲點調查。我們科社教研室在長沙紡織廠工作了一個月,參加車間勞動,還應廠方要求辦了一期理論骨幹學習班,講授《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通過學習理論,提高認識,消除派性,增強工人階級內部團結,促進大聯合,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曾得到長沙市委一位領導同志的好評。


        艱苦奮鬥培育好作風
        省委黨校位於嶽麓山后山下,環境幽靜,林木茂密,鳥語花香,是潛心學習的好處所。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黨校硬體較差,不通公共汽車,夏天沒有電扇,冬天沒有暖氣,購物也不方便。但黨校的全體同志以忠誠黨的幹部教育事業為光榮職責,克服困難,努力工作,成績斐然。校園劃分衛生責任區,各處室定期打掃,保持清潔的環境。冬天取暖的煤塊,也是各處室自行製作。還種飼料交食堂養豬,改善生活。黨校多次派幹部前往長沙火車站裝卸物資,疏通鐵路運輸。插秧時,黨校組織幹部到附近生產隊長沙縣水渡可公社楊梅塘知青點支援插秧。年過六旬的老校長王漢新同志帶頭參加勞動,受人稱讚。1971年修湘江大橋時,黨校多次組織幹部和學員到大橋工地勞動。在工地開展熱火朝天的勞動競賽,你追我趕,奮勇爭先。住在校外的同志,或是騎車,或是步行,雨雪無阻,按時趕到黨校上班,從無遲到早退者。
        艱苦的生活條件,嚴明的紀律,造就一支信得過有戰鬥力的黨校工作隊伍,為黨校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心聲2》其他:16. 論“三農”問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16. 論“三農”問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以農立國的國家。中華民族在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積累著深厚的農耕文化。自古迄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簡稱“三農”問題),歷來是關係治國安邦的首要問題。因為,農業安,則民心安;農村穩,則社會穩;農民富,則國家富。

        處在社會底層的農民群眾,終年辛苦勞作,勞動所得被封建王朝和地主階級強取豪奪,難得溫飽,在饑餓和死亡線上掙扎。為了改變悲慘的命運,歷史上多次爆發農民起義,陳勝吳廣黃巾赤眉鐘相楊麼李自成等率眾揭竿而起,造封建王朝的反,譜寫了驚天動地的壯烈詩篇。但由於沒有先進階級的正確領導,加之敵我力量懸殊,農民起義都遭致失敗,但沉重打擊了封建王朝的反動統治,推動了歷史的前進。改天換地,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任,歷史地落到中國共產黨的雙肩上。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開闢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中國是一個農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農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壓迫和剝削,有強烈的翻身求解放的革命要求;農民階級是工人階級可靠的同盟軍,是革命的主要力量;農村有廣闊的天地,可以積聚力量,建立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英勇鬥爭,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的建立,為解決“三農”問題創下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三座大山: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解決“三農”問題是一項浩大而長遠的社會工程。我們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沉痛的教訓。經驗和教訓都是寶貴的財富,值得認真總結。


        解決“三農”問題,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廢除封建土地制度,開展土地改革運動,使耕者有其田,開展互助合作運動。
        解放以前,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被封建地主階級所霸佔,農民無地或少地,被迫當佃戶,打長工,過著饑寒交迫的悲慘生活。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向封建地主階級作堅決的鬥爭,廢除封建土地制度,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把沒收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使土地回老家,耕者有其田。1950年冬至1953年春,在新解放區占全國人口一半多的農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全國有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無償地獲得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生產資料,免除了過去每年向地主交納的700億斤糧食的苛重地租。成為生產資料主人的農民,煥發出高漲的生產積極性;精耕細作,糧食產量連年增加。土改前的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2162億斤,而在全國完成土改的1953年糧食總產量3138億斤,比1949年增加45.14%。這真是了不起的成績。

        黨因勢利導,領導農民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開展互助合作運動,循序漸進,由互助組升到初級合作社,進而組織高級合作社。到1954年底,參加互助合作的農戶達到7千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60.3%。當時統計資料表明,合作社80%以上都增產增收,並且一般都是互助組優於單幹合作社優於互助組。

        如果循著這一正確方向發展下去,“三農”問題有望得到較好的解決。遺憾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打亂了原來的部署和生產秩序,體制的改變,加上執行一套“左”的政策和作法,使農業生產受到重創,給農民生活帶來困難。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第二階段,大辦人民公社,搞一平二調*,共產風,農業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
        1958年河南省遂平縣辦了第一個人民公社,其特點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當時對人民公社抬得很高,甚至說是“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樑”。毛澤東同志說了句:“人民公社好”,一下子全國興起大辦人民公社的高潮,不到兩年的光景,全國就實現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一辦就是二十年,其嚴重後果是一平二調,刮共產風,隊與隊之間搞平均主義,人與人之間搞平均主義,加上一套“左”的政策和作法,亂扣資本主義自發勢力的帽子,使集市貿易和家庭副業都受到限制,不能正常開展,因而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經濟處於停滯和蕭條狀態。為了解決存在的問題,中央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改變生產大隊所有為生產隊所有,停辦公共食堂,開展整風整社運動,等等,但是,在不觸動人民公社根本制度的前提下,所有這些措施收效甚微,農業仍然欠發達,農村仍然貧困,農民仍然富不起來。國農民是世界上最勤勞的農民,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勞動量,但生活水準甚低,迫使人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究竟問題出在哪裡?!追根溯源,都怪人民公社制度不好,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出路何在?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勢在必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果斷地廢除以階級鬥爭為綱人民公社制度,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生產建設上來,開啟改革開放之路,使“三農”問題的解決出現重大轉機,邁開了新的步伐。
*一平二調是指在中國大陸盛行一時的農村基層組織「人民公社」內部所實行的平均主義的供給制、食堂制(一平),對生產隊的勞力、財物無償調拔(二調)。由於基層農民對一平二調的反對,毛澤東在1960年11月28日批示《永遠不許一平二調》。(Wiki)
*一大二公,出自1958年9月3日的《人民日報》社論《高舉人民公社的紅旗前進》。指人民公社的基本特點為一是大,二是公。大是指公社規模大,便於進行大規模綜合生產建設,公是指「人民公社比農業生產合作社更加社會主義化,更加集體化。」(Wiki)

        站在理論思維的高度,認真總結大辦人民公社的沉痛教訓,必須正確認識和理解生產力生產關係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的辯證關係。誠然,生產力一定要適應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兩者相互依存。但是生產關係要有一定的穩定性,體現為一個過程。如果不斷變革生產關係,生產關係老是處於動盪狀態,沒有必要的穩定性,那就不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是破壞生產力的發展。當高級社正辦得紅火、其優越性尚未充分發揮的時刻,急於改革體制,大辦人民公社,是不合時宜的。更何況人民公社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物,沒有客觀存在的必然性,勉強去做,當然結不出好果子。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嚴格遵循客觀經濟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來不得半點主觀隨意性。


        第三階段,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廢除人民公社制度,解決“三農”問題,從何著手?中央高度重視農民的創造精神,推廣家庭承包責任制,以此為基礎,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創造出來的。這一制度的好處是:簡便易行,利益直接。“交了上面的,都是自己的”,深受農民擁護。中央推廣這一行之有效的制度,很快在全國各地生根開花。不吃平均主義的大鍋飯,農民生產積極性進發,精心務農,推廣先進技術,糧食產量節節上升。田地還是那些田地,勞動力也是原班人馬,但勞動成果大不一樣。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198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35450萬噸,比197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33212萬噸,增產6.7%。198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38728萬噸,比1979年增產16.6%。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完善為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中央對“三農”問題一直擺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政策對頭,措施有力,成效卓著。
1982年1月1日,中央發佈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關於“三農”問題的1號文件。
1983年1月初,發佈第二個“三農”問題的1號文件。
1984年1月,發佈第三個“三農”問題的1號文件。
1985年1月,發佈第四個1號文件。
1986年1月,發佈第五個1號文件。
1998年10月,發佈《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004年2月,發佈第六個1號文件。
2005年1月,發佈第七個1號文件。
2006年2月,發佈第八個1號文件。
2007年1月,發佈第九個1號文件。
2008年1月,發佈第十個1號文件。

        同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發佈關於推進農村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有這些,充分體現了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和力度。
所有的中央政策和措施,都關乎強農惠農,集中體現為“多予、少取、搞活”的方針,使“三農”問題的解決,更具有強大的活力和實效。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角,明確提出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必須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真抓實幹。要做到:

第一,統一思想認識。各級領導和群眾都要充分認識和解決“三農”問題關係國家強盛和長治久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各部門協同配合,群策群力,真抓實幹,抓出成效。

第二,認真做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劃。充分發動群眾討論,集中群眾智慧,請專家認證,做到決策民主化、科學化。要因地制宜,發揮本地資源和技術的優勢,注重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相結合,注重保護生態環境。不搞花架子和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

第三,加強工業反哺農業的工作。建立公司加農戶的合營組織。各級財政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在融資方面給予有力的支援。以先進設備裝備農業,提高農副產品加工能力,增加附加值。

第四,科技部門加強支農力度,深入田間、林間、果園和漁場,加強技術指導,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第五,切實幫助返鄉農民工就業和創業。為農民工舉辦技術培訓班,提供就業信息,組織農民工有序流動。關心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撫養,營造祥和的環境。

第六,加強農村合作醫療事業,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強縣鄉(鎮)醫療力量,做到小病到鄉(鎮)衛生院就診,大病縣醫院能收治,降低醫藥費用,加強防疫衛生工作。

七,加強農村文化教育。辦好七年制義務教育,資助貧寒學生上大學。在鄉(鎮)建立文化站、圖書室,開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中心內容的思想教育活動,破除舊俗,樹立新風。

第八,各級領導要切實加強對“三農”的領導。縣級領導更要以主要精力抓“三農”,加強調查研究,培養典型,樹立先進榜樣,開展比學趕幫活動。工作作風要深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特別是對一些“老大難”問題更要重視解決,促使工作平衡發展。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心聲2》其他:15. 必須十分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15. 必須十分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

        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指導意見。據統計,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19篇著作中,直接論及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就有34篇。認真學習這些著作,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對進一步做好農村工作,發展農業,穩定農村,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係我們黨和國家全局的根本問題。毛澤東同志說過:“中國的主要人口是農民,革命靠了農民的援助才取得了勝利,國家工業化又要靠農民的援助才能成功。” 鄧小平同志針對現實情況,進一步作了精闢的論述。他說:“農業是根本,不要忘掉。”,“90年代如果經濟出問題,那就是農業問題。”,“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首先解決農村問題,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所以,我們首先在農村實行搞活經濟和開放政策,調動了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積極性。” 江澤民同志在武漢六省農業和農村工作座談會上告誡大家:“對農業這個基礎產業,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中央領導同志這些重要的論述,使我們的思想認識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就是要有把握全局、堅持社會主義的本質的戰略眼光,來看待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重要性,以正確的思想指導我們的行動。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農業上不去,整個國民經濟就上不去;農村不安定,整個社會就不會安定;農村經濟得不到發展,整個國民經濟就不可能持續增長;農業和農村經濟上不了新臺階,國民經濟就不可能上新臺階。

      當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情況,總的來說是好的。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實行富民政策,給農民帶來了實惠,廣大農民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不少地區農民開始富起來,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在好的形勢下,不容忽視存在著問題,這主要是:

(1)在相當數量的領導幹部中,從指導思想到實際工作還沒有真正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要地位,有的地方甚至出現視和輕視農業的傾向;受利益驅動,一些地方單純追求工業投資規模和產值增長速度,人力、物力、資金過分向非農業傾斜,致使有的地方農業的發展舉步維艱。

(2)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現在,全國約有八千萬人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問題。由於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的擴大,農業成本增加,造成增產不增收或減收。1989年到1991年的三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0.7%。這樣低的速度,農村到2000年實現小康根本不可能。

(3)農業的後勁不足。農業投入不夠,基本上停留在吃老本上,許多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水旱災害頻仍,農業新技術推廣不力,農技人員跳農業,靠科技增產沒有落到實處,耕地被佔用,有些農民拋荒耕地,外出經商、務工,造成土地資源的閒置、浪費。所有這些,都是發展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障礙,必須下最大的決心和力量加以排除,才能為進一步發展農業鋪平道路。


      我們要認真學習鄧小平同志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學習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文件,武裝思想,提高認識,振奮精神,深化農村的改革,真抓實幹,卓有成效地做好如下四項工作

        首先是穩定政策,安定農民的情緒,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鄧小平同志說:“城鄉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長期保持穩定。當然,隨著實踐的發展,該完善的完善,該修補的修補,但總的要堅定不移。即使沒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變,不要使人們感到政策變了。有了這一條,中國就大有希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以來已有十多年了,當時說十五年不變,現在快到期了,農民有些擔心。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確規定:“為了穩定土地承包關係,鼓勵農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產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後,再延長30年不變。開荒地、營造林地、治沙改土等從事開發性生產的,承包期可以更長。”這是一顆定心丸,是一項大得民心的德政。我們要抓住這一契機,大張旗鼓地廣泛、深入地宣傳中央的政策,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農民吃了定心丸,必然會進發出高漲的生產積極性,堅持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雙層經營,從而增加農業投入,精耕細作,實行科學種田,發展優產高產高效農業,使農業跨上新台階。


        其次,要千方百計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勤勞致富奔小康。發展農業要打總體戰,向山水田土進軍,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樹立大農業的思想,農林牧副漁齊發展。糧食是寶中之寶,理應擺在突出的地位,保證糧食穩步增產。我國是一個有11億人口的大國,糧食耗量很大,現在,全國人平佔有糧食只有300多公斤,糧食沒有過關,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糧食生產。鄧小平同志說:“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很緊。農村富起來容易,貧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農業就完了。”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共同富裕,是農村工作一項重大的經濟任務和政治任務。應當肯定,改革開放十多年來農村起了巨大的變化。但是,農業滯後的問題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少地方農民的狀況是有飯吃,缺錢花,收入增長緩慢。解決這個問題要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鄧小平同志說:“農業翻番不能只靠糧食,主要靠多種經營。”有些地方單純種糧食,沒有很好開展多種經營,“吊死在一棵樹上”。繁榮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是:在保證糧食穩定增產的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從多方面增加現金收入。就是種糧食也要講經濟效益,多種優良品種。這樣,產品銷路好,才賣得好價錢。要抓大面積平衡增產,下大力搞好農田基本建設,改造低產田,搞得好一畝增產 一兩百斤是有可能的。在種植佈局上,要總結歷年的經驗教訓,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無水田種水稻靠不住,可考慮種旱糧或經濟作物。地處低窪的田土易受漬害,可改為水塘,養殖水產。要在推廣先進農業技術上大做文章,如推廣和普及農作物優良品種、模式化栽培、測土配方施肥、地膜覆蓋、病蟲害防治等農業關鍵技術。湖南“七山一水兩分田”。山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潛力大得很。而現實的情況是:山區開發利用很不夠,山區相對貧困。山是萬寶山,樹是搖錢樹,開發山區大有可為。山區交通閉塞,開發山區,修路通車位居首位。路通了,大量的農林產品運銷出來,必然是財源滾滾來。山區生產門路多得出奇:培植用材林、經濟林、採集藥材、松脂、香料,加工竹、木、藤器、造紙,等等,效益都是相當可觀的。湖南是“魚米之鄉”,水產養殖前景看好。把眾多的水庫、山塘、湖汊*和溝渠都利用起來,既為市場提供大量的水產品,養殖者的錢包也會逐漸鼓起來。各地都有傳統的副業門路,如編織、刺繡、加工農副產品,是掙錢的好門路。農林牧副漁業發展起來了,有關經濟部門的工作要緊跟上來,做好資金、物資供應和購銷工作,使農村經濟順利地向前發展。農民要富起來,要種要養要加工,還要辦工業。鄉鎮工業、村辦工業、聯戶辦工業、中外合資辦工業一齊上,各顯神通。發展鄉鎮企業,既有利於創造社會財富,又為農村剩餘勞力找到了出路,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此外,還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勞務輸出,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甚至到國外務工,既能掙到工資,又能學到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便於日後移植到家鄉來開花結果。發展鄉鎮企業,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是繁榮農村經濟希望所在。
*(ㄔㄚˋ):河流的分岔。


        再次,“兩個文明”一起抓,兩手都要硬。鄧小平同志提出: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他語重心長地說:“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當前,農村社會治安狀況未可樂觀。一些地方少數不法分子搶劫、偷盜、詐騙,為非作歹,橫行鄉里,群眾沒有安全感,不能安居樂業,直接影響生產積極性的發揮。有些地方非法宗族封建勢力抬頭,控制基層組織,甚至公然對抗執法部門。少數地方封建迷信勢力猖獗,興風作浪,毒害群眾。早已絕跡的醜惡現象,如賣淫、嫖娼、吸毒、聚眾賭博也一度蔓延。對此,絕不可等閒視之,要發動群眾與之作堅決的鬥爭。我們要用鄧小平同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農村廣大幹部和群眾,把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任務落實到基層。要廣泛運用各種宣傳工具和宣傳形式,對幹部和群眾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加強民主和法制的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深入開展學雷鋒樹新風的活動,有力地批判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要發揮基幹民兵和治安保衛組織的作用,加強教育與加強執法工作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理,弘揚社會主義正氣,壓倒歪風邪氣,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創造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使農民群眾安居樂業,滿懷信心奔小康。


        第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領導和幹部深入工作,改進作風,密切聯繫群眾。“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支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帶領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領導核心。農民正是從黨支部基層幹部身上來看黨的領導作用。黨支部和基層幹部要樹立公正、廉潔、勤奮、進取的好形象,以自己的模範行動來帶動群眾。密切聯繫群眾是我黨的優良傳統。群眾路線是我黨的根本路線。人民群眾是我黨力量的源泉和勝利之本。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我們必須時刻牢記的。值得我們重視的是,這些年來我們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繫有所削弱,有些幹部傲視群眾,疏遠群眾,甚至嚴重脫離群眾。不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坐在辦公室發號施令,以感想代替政策,整天沉浸在“文山會海”裡討生活者不乏其人。就是偶爾下去,也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沒有掌握到真實情況,也沒有幫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再有就是有些地方為農民提供服務少,而索取卻有增無減,名目繁多的各式各樣的攤派,使農民不堪重負。中央三令五申減輕農民負擔,在有些地方尚未真正落實。我們要用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的《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繫的決定》來武裝頭腦,指導行動。鄧小平同志提出:“領導就是服務。” 服務要化為具體的行動,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多做實事,少說空話。為農民服務,要做的工作很多,例如:為農民提供經濟信息,幫農民規劃生產經營項目。農村交通不便,農民耳目不靈,得到的往往是“遲到的消息”,跟著風跑,別人種黃麻發了財,他也跟著種黃麻,別人種西瓜賺了錢,他也跟著種西瓜,至於市場需要量有多大,能不能賺錢,心中無數,有相當大的盲目性,往往導致產品賣不掉,蝕老本,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考慮為農民解決此類問題。還要為農民提供法律諮詢服務,使農民依靠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都是農民迫切需要的。總之,我們要通過卓有成效的宣傳工作組織工作,使農民懂得什麼是市場經濟,如何發展市場經濟,怎樣使自己的生產經營同市場經濟對接,在市場經濟這個大海中學會游泳,搏擊風浪,到達勝利的彼岸。只要我們認真貫徹執行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方針政策,只要我們密切同農民群眾的聯繫,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幫農民所需,發展農業,穩定農村,提高農民的生活水準就大有希望,小康的目標一定能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必將建成。

(原載《湖湘論壇》1994年第2期)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心聲2》其他:14. 憶寧生同志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14. 憶寧生同志
↑ 寧生,中共湖南省委黨校原校長

        寧生同志離開了我們,可他的音容笑貌仍在。回憶同他一起工作的10年月,感慨良多。

      寧生同志曾帶領中共湖南省委黨校校委一班子人,忠實執行黨中央關於辦好黨校的指示,勵精圖治,使黨校成為名副其實的“三個陣地、一個熔爐*”,為黨校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個陣地、一個熔爐(百度知道)
所謂高校黨校的“三個陣地”,其意思就是,黨校“培訓黨員、黨員領導幹部,培養理論骨幹和入黨積極分子的重要陣地學習、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陣地增強黨員、黨員領導幹部黨性修養的重要陣地”。
所謂“一個熔爐”就是高校黨校“成為增強黨員、黨員領導幹部和入黨積極分子黨性鍛煉的熔爐”。


      寧生同志領導作風好。掌權不獨攬,放權不放任,校委明確分工,各負其責,分工不分家,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他堅持民主集中制,主持校委會議,提出議題,開展充分討論,校委成員各抒己見,他用心傾聽,吸納合理化建議。他從不先入為主,自以為是,“嘰哩呱啦”大講一通,要別人附和表態。有時對某個問題認識不一致,形不成共識,他不急於作結論,放一放,留待下次再議。在大家充分討論的基礎上,加以集中總結,形成決議,共同執行。他認為,水到渠成是正道,強扭的瓜不甜。

      寧生同志關心愛護幹部,重視對幹部的培養教育。他找幹部談話,從鼓勵入手,肯定成績,提出應注意的問題,指明努力方向。有的處室領導班子團結有問題,他找有關人員個別談話,強調團結的重要性,要求各自作自我批評,多看別人的優點,合作共事,同舟共濟。有一次,一位青年教師在中青年培訓班講課,效果不佳,學員有意見,要求換教員。寧生同志聞訊到學員中做工作。他說:“你們是中青年幹部培訓班,是重點培養的對象,要學會大度寬容,一個新教師的成長需要歷練的時間,不要因為一次課沒有講好,就要人家下臺,這樣做影響不好。有意見可以提,要與人為善。”學員接受了寧生同志的勸導,那位青年教師講課也作了改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寧生同志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他支援人事處選派青年教師到農村、工廠掛職鍛煉,要求認真組織,並妥善解決下去的同志的後顧之憂。他帶隊到瀏陽看望、慰問掛職鍛煉的同志,鼓勵他們深入群眾,深入實際,向工人農民學習,同他們交知心朋友,使自己思想感情起變化,辦事能力得到增強,圓滿完成鍛煉任務。湖南省委黨校選派青年教師下鄉下廠掛職鍛煉的做法,得到了中央黨校的充分肯定,並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推介了這一經驗。

      寧生同志嚴以律己、廉潔奉公、率先垂範。他生活儉樸,辦公室設備簡陋,黨校來了客人按規定標準接待,不贈送禮品。校委、副教育長肖浩輝同志調動工作,寧生同志交待辦公室在食堂辦一桌酒席,以表歡送之憂。酒席的費用不要公家報銷,在校委成員的年終獎中扣除。寧生同志廉潔奉公的模範事蹟曾在《省直黨建》上刊登,為眾人稱道。


*寧生(1923.03~2012.10.19),男,本名馮百祥,因革命需要,先後化名為馬左典、忠勇、善戰、寧生。河北省豐潤縣楊家屯村人,中共黨員。原中共湖南省顧問委員會常委,中共湖南省委黨校原校長,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共湖南省委第二屆候補委員,中共湖南省委第三屆、第四屆委員。2012年10月19日6時53分,寧生同志因病長沙逝世,享年90歲。(百度)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心聲2》其他:13. 跟省委領導下鄉的日子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13. 跟省委領導下鄉的日子

        1958年至1969年,我在湖南日報社工作,多次跟隨中共湖南省委領導周小舟張平化王延春胡繼宗華國鋒和萬達等同志下鄉調研,耳聞目睹,現在回憶起來,深有感慨。


        五十年代後期,我國經歷著浮誇風、大躍進的折騰,接著又是3年的大困難,生活資料匱乏,度日艱難。縣一級的黨政機關,多沒有招待所,來了客人常是找地方“安宿”——某個機關幹部出差了,臨時空出來的床鋪就歸客人“享用”了。出席會議人員只有白開水,連茶葉都不能報銷。而且,當時的接待程序極簡單,不迎送、不宴請、不贈送禮物,飯菜普通,食堂更不會動心思給上級領導“開小灶”。

        縣裡沒有小車,縣委書記下鄉,或騎馬,或騎自行車。省委領導下鄉調研,亦不過坐一輛“伏爾加”,兩三個隨行人員,一日三餐吃的都是極普通的飯菜。記得是三年困難時期,有一次,我跟隨省委領導萬達去沅江縣調研,中午大家圍坐餐桌,只見廚師端上來一碗“扣肉”,油亮亮的很是誘人。長時間沒吃到葷腥了,見此“破例”,大家有些驚異,有動作快的伸出筷子一夾...哪是什麼扣肉,竟是紅燒冬瓜。原來我們都被廚師高超的廚藝給“忽悠”了。大家不由得相視莞爾一笑。


        1958年6月,湖南省副省長章伯森、省委農村工作部長萬達,帶領省農業廳廳長劉洪原和幾位農業專家,到湘鄉虞塘鄉邵東兩市塘鄉衡陽英陂鄉等地考察。我是隨行記者。一到田間,領導們就頂著烈日,下到水田裡察看水稻生長情況,還跟專家一起商量,提出增產措施。萬達交代我把此行情況寫一個稿子,以書信的形式發給省委辦公廳。此稿刊登在次日的《湖南日報》頭條,對指導農業生產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參加省委農業生產檢查團的省委書記華國鋒分管財貿工作(當時設省委第一書記,書記處有幾名省委書記)。他沒有跟大家一起去田間,而是來到安仁縣一個基層供銷社瞭解情況。營業員知道這位穿著樸素的人是“大幹部”,卻不知道他是省委書記。華國鋒詳細瞭解生產資料的銷售情況,包括哪些化肥、農藥暢銷,缺少什麼生產資料,還有收購農副產品的情況、工業品銷售情況等,問得很仔細。華國鋒邊問邊作筆記,還提出了一些改進供銷工作的意見。事後,營業員對別人說:“省裡來的大官沒有架子,調查情況時打破沙鍋甕(問)到底”。


      1959年8月,我隨省委農業生產檢查團益陽縣衡龍橋公社考察。據該公社黨委書記介紹,當地一季稻大面積豐產,平均畝產達1075斤。“一季就超過千斤?”省委分管農業的書記胡繼宗對此心存疑慮。當時一季稻早已收割,田裡只剩下禾蔸*,無法察看是否豐產。
*禾蔸(ㄉㄡ):指某些植物的根和靠近根的莖。

        胡繼宗找到我詢問:報社如何處理高產方面的稿件?我如實回答:一是請縣委以下黨委主要領導審查,同意後加蓋公章;二是派記者下去調查。但這麼做了不一定奏效,記者沒有參加收割驗收,當地幹部如果說稻穀已經歸倉,則無法進一步查證。

        聽完我的回答,胡繼宗表情凝重地說:弄清事實真相不容易,要警惕浮誇風,報導豐產要慎重。而在當時,浮誇成風,能保持冷靜頭腦、不跟風,很不容易。胡繼宗的這番話,沒有過人的膽識是不敢說出來的。


        1960年6月,省委常務書記周惠帶領防汛檢查團來到湘陰岳陽沅江南縣華容等地,實地勘察險要堤段,詢問防汛搶險預案,瞭解防汛器材、搶險隊伍組織準備的情況。當他們來到華容幸福垸*棉地時,一群女社員正在鋤草,從表情來看似乎不高興。此情此景引起了周惠的注意,他對隨行的工作人員說:“這些女社員不高興,是不是勞動報酬不合理,還是有別的原因?你們瞭解一下,做好工作,只有心齊氣順才能搞好生產。”
*(ㄩㄢˋ):中國湖南、湖北兩省在湖泊地帶擋水的堤圩,亦指堤所圍住的地區。


        1965年3月,時任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的張平化來到常寧縣,檢查社教運動和工農業生產,隨行的只有司機、警衛員小張和我,可謂輕車簡從。張平化一到縣裡,就去社、隊瞭解情況,向農民作調查。他是個黨性很強、又非常實在的人。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要求當地幹部“要講真話,幹實事,鼓實勁,不鼓虛動,不搞大轟大嗡,不搞花架子,不搞勞民傷財的事”。我記錄整理了張平化的講話精神,寫成評論《要鼓實勁》,經他審閱,以省委寫作小組“尚真”的筆名發表於省委黨刊《新湘評論》《湖南日報》予以轉載。


        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也表現在萬達的身上。1960年9月,我隨萬達沅江泗湖山公社考察,當地幹部把我們帶到一處農田,一眼望去,稻浪翻滾,豐收在望。萬達對陪同的社、隊幹部說,我們看了好的,你再帶我們看一看生產搞得不好的,先進的要更先進,後進的要迎頭趕上。我們要的是大面積平衡增產。這番話說得當地幹部有些驚愕,看得出,他們很少遇到這樣較真的“大幹部”

        報紙上登了有關萬達的報導,萬達不高興。他說我們都是正常工作不要登報更不要登照片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心聲2》其他:12. 泛于百姓心頭的“小舟”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12. 泛于百姓心頭的“小舟”
↑ 中共湖南省委原第一書記 周小舟

        對於為官者而言,怎樣才算實現為官的價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有的人做官機關算盡,故而一時權勢熏天或富甲一方;有的人一心為國為民但卻如履薄冰仕途坎坷。但百年之後呢?有人背千古駡名,如蔡京秦檜之流。有的人生前遭遇不幸,但歷史從來都是公正的,老百姓從來都是明白的,只要是一心為民的官,必會被老百姓常記心中,受後世懷念。

      包龍圖岳武穆都已廣為人知,可在幾十年前的湖湘大地,也曾有一位一心為民的官。他勤政愛民心繫湘楚三千萬百姓;他剛正不阿直諫大躍進中的錯誤弊端;他寒冬臘月赤足草鞋與百姓同築江堤。雖已幾十年過去,斯人已逝,可這一切都長留人間,傳為佳話。他就是中共湖南省委原第一書記周小舟*,“一葉承載三千萬人民的小舟。

      1954年洞庭湖地區連降大雨,汛情危急,不少堤壩潰決,人民生命財產遭受到了極為嚴重的損失。時任湖南省委第一書記的周小舟憂心如焚,寢食難安。於是火速組織力量,搶險救災,安置災民,首先保證老百姓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災後還組織各方力量支援災區恢復生產,重建家園。
        當年冬季,統籌全省,組織十萬民工大戰洞庭湖,修築增固河堤。周小舟更是親臨修堤工地,迎著凜冽的寒風,穿著跟大家一樣的草鞋,同民工們一起喊號子、一起打硪*經過一個冬春的苦戰,被衝垮的堤壩全部被修復,為以後湖南抗洪保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打硪(ㄨㄛˋ):用硪砸土或夯地。硪子(四周繫著繩子的圓形石頭或鐵餅)。


        周小舟深入群眾,深入工作,不滿足於聽彙報。他提倡輕車簡從,走基層,進農戶,認定只有沉下去才能瞭解實情。1958年6月的一天,他和周惠(時任湖南省委常務書記)帶領農村工作部和政策研究室的幾名幹部,乘坐交通車到岳陽市平江縣調研。我當時是《新湖南報》記者,隨同採訪。一到平江縣城,顧不上休息,一行人就頂著烈日走了好幾里路,來到金窩高級農業社

        這個農業社規劃周全得當,綜合發展,水稻長勢良好,豐收指日可待。周小舟目耳聞該社的興旺景象,很是高興。表揚了金窩社,稱讚他們路子對,幹勁足,勉勵他們再接再厲,擴大生產,增加收入,更上一層樓。我在現場採訪後寫了一篇題為《金窩社是金窩》的通訊,呈交周惠審查。周小舟和他商議後答覆報社:稿子先壓一下,暫時不發表,等全面豐收後再發,效果會更好些。


        1958年冬天周小舟帶隊到韶山公社瞭解年終收分配情況。湘潭地委一位負責同志在彙報時說:“發現有的社、隊存在瞞報現象,我們打算核定各社、隊的收入。” 周小舟說:“增產是好事情,農民瞞報一些不要緊,藏富於民,肉爛不出鍋弦。”他說,老百姓過得好,就是好事。


         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赤膽忠心而又有些書生意氣的周小舟,犯顏直諫,指出大躍進的某些弊端,惹了大禍。他被打入“彭黃張周反黨集團”,被免除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的職務,調到瀏陽縣大瑤公社任黨委副書記。他忍辱負重,恪盡職守,努力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周小舟被批鬥,蒙冤受辱,以死相抗爭,時年54歲。


      至此,我們失去了一位好領導,一位一心為民的共產黨好官員。但我相信,“小舟”將永遠浮于百姓的心頭。


*(Wiki周小舟(1912年-1966年12月26日),原名周懷求,湖南湘潭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湖南省委書記,中共八大中央候補委員(1956年)。
- (1959年夏)周因認同彭德懷批評毛澤東的人民公社和大躍進運動中的失誤,他質疑 「主席有沒有史達林晚年的危險?」遭毛定性為「走資派」和「彭德懷反黨集團」分子,被撤銷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書記職務,保留省委委員,10月2日到湖南瀏陽縣的大瑤人民公社接受勞改,擔任公社黨委副書記。
- 1962年6月調任廣州,任中國科學院中南分院副院長。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遭到批鬥。
- 1966年12月26日(毛澤東73歲生日),周因不堪人格和人身的侮辱,服安眠藥自殺身亡。
- 1979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恢復了他的名譽。(時年54歲)


*(百度周小舟
- 1953年後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第一書記,兼任湖南省政府副省長、湖南省政協主席,並兼湖南省軍區政治委員、中共中南軍區黨委常務委員等職務。1958年,被補選為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
- 1959年夏,在廬山會議上被錯誤地定為“反黨集團”成員,受到撤銷職務處分,被派到瀏陽縣大瑤公社任黨委副書記,接受改造。1962年6月,調任中國科學院中南分院副院長。
-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多次批鬥,1966年12月26日在廣州服用安眠藥自殺身亡;
- 1979年2月,中共中央撤銷了1959年對他的錯誤處分,同年5月30日,在廣州隆重舉行周小舟追悼大會,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楊尚昆主持大會,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勳致悼詞,給他平反昭雪。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