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

《心聲3》文章:3. 母恩深似海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3. 母恩深似海

        流著眼淚書寫,真個是“近眼無乾紙,思母百感生”。不由得想起兩副輓聯:“起眼望靈空奠酒,低頭含淚實傷心”、“守服三年易滿,思親百世難忘”,悲傷之情,感同身受。

        母親辭世已經四十二年了,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殷切的教誨,永遠難忘。母親是一個堅強的人。忠厚老實的父親一生不得志,家無田產,無力務農,兩次開店做小生意,因兵亂而倒閉,血本無歸,債臺高築,度日艱難。父親身體本來虛弱,加之債務纏身,貧病交加,愁腸百結,不幸染上肺病,無錢醫治,四十多歲就不幸病故。剩下寡母四個嗷嗷待哺的兒女,生活幾乎陷入絕境。堅強的母親強忍著悲痛,毅然挑起生活重擔,靠辛勤勞動和借貸,甚至是借高利貸,把窮家支撐下去。年方十八的大哥,打零工,下礦井,掙錢養家。母親想盡辦法掙錢,做針線活,加工鞭炮。我記得深更半夜,天寒地凍,一燈如豆,母親姐姐嫂嫂還在扯筒子,結鞭炮,賺取微薄的加工費。日子過得緊緊巴巴,還面臨逼債的難堪。這種窘境非親歷難以體會。在這種艱難的局面下,母親勇敢地面對。她勉勵兒女們人窮志不窮,“石頭也有翻身日,銹鐵也有放光時”,堅持下去,苦盡甘來。在母親的榜樣下,一家人生活得有尊嚴,有奔頭,不叫窮,不弱志,不低頭。家裡收拾得乾淨整潔,善待親友,對上門乞討的叫化子,盡力打發一點東西。

        母親信守祖先的遺訓:“三代不讀書,子孫會變豬”、“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想方設法借錢,籌措學費,使聰明好學的二哥長郡中學修完中學課程,考上中央技術科(大專體制),畢業後因成績優異,被學校選送赴美國深造。因籌集不到赴重慶集中培訓的路費,更付不起在美國求學的昂貴費用,只得放棄,應聘在江西萍鄉金山中學擔任數理化教員,每年有幾十擔穀的薪酬。從此,家境開始有所好轉,但多年積壓下來的債務,息上起息,一時難以還清,生活比較清貧。

        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至今歷歷在目。我在東方中學讀書時,為了省些錢,讀通學,早出晚歸,多數時候是孤身一人。由富里東方中學所在地——黃甲村,往返二十多里。天剛亮就出發,才能趕上第一節課。母親每天早起為我準備早餐和帶去的中餐。家裡沒有鬧鐘,全靠看天色確定起床做飯的時間。有天晚上,月色皎潔,母親錯認為是天已大亮,連忙起床做飯,催我快吃趕路。我一人走到富里街上,發覺才是半夜,只得在人家屋簷下坐等兩個多小時,等到天亮急忙往學校奔去。我走後,母親也發覺才到半夜時分。擔心我孤獨受驚,懊悔不已,責怪自己看錯了時間,給兒子添亂,通晚睡不著。此後母親更是謹慎從事,再也沒有發生類似的事情。

        母親是一位愛國、深明大義的人。抗日戰爭爆發,國難正殷,大哥報國心切報名參軍抗敵,母親慨然支持。大哥考入稅警總團參加淞滬抗戰,晉升為排長1938年5月在河南夏邑小侯樓與日寇激戰,不幸身中數彈,幸蒙戰友冒死救他脫離險地,躲過日寇的追殺,屢經磨難,輾轉送到益陽後方醫院治療。軍醫經過會診,確認大哥李炳秋傷勢嚴重,只有動大手術,鋸掉左腿,才能保住性命。大哥哭著對軍醫說,千萬莫鋸斷我的大腿,我只有二十多歲,今後一條腿怎麼生活?我上有老母,下有妻兒,請你們開恩,千方百計保住我的腿。醫院認真對待,派醫術高超的醫生做手術,保住了大腿。經一年多康復療養,身體恢復正常,可以出院。大哥回到家裡,見到慈愛的母親,母子抱頭痛哭。大哥在家休息幾天,提出回部隊再上前線,母親鼎力支持,大哥回到預備第二師陳明仁的部隊,參加廣西昆侖關會戰,痛殲日寇,取得重大勝利。後來因舊傷復發,不適宜在作戰部隊工作,才轉入兵工廠1949年隨工廠遷往臺灣,多年與家人斷絕聯繫,直到1978年蔣經國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才獲得返鄉探親的機會。不幸的是母親已辭世十多年,母子天人遠隔,只能夢裡相逢。

        母親是個寬厚仁慈的人。她待人忠誠、慈愛、厚道,群眾關係很好。她不亢不卑,關愛弱者。她常對我們說:逢強不怕,逢善不欺,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為人處世要對得起天理良心。大伯父、伯母去世後,母親厚待他家兩個女兒,像親生女兒一樣,使她倆感到溫暖。大姑母家境貧寒,四個兒子多次被抓壯丁,憂勞成疾,終日以淚洗面。母親同情她安慰她,多次接她來我家小住。

        1944年7月,我家養的一對架子豬,賣給一戶蔣姓人家,當時只付一半的價款,不料幾天之後,竄來日本兵,在那兩隻豬的臂部割下大塊肉,豬慘叫痛死,日本鬼子的兇殘,令人髮指。母親同情蔣姓人家的慘重損失,主動提出那一半錢不要付了,共同承擔兵災帶來的損失。

        1962年母親住在長春市二哥家裡,鄰居有對青年夫婦是上班族,家裡有個兩歲的女孩,找不到幼稚園,又無親人照料,十分著急,焦慮不安。母親知情後同情他們的困境,主動提出由她照管女孩,不要任何報酬。孩子有人照料,那對年輕夫婦一再表示感謝。母親盡職盡責,關愛呵護小孩,定時給孩子餵飯喂水,及時添減衣服,教孩子唱民歌玩遊戲,孩子長得活潑、健壯,親如一家,硬是把母親看做是自己的親奶奶。1964年母親來長沙我家定居,那對年輕夫婦和女孩十分不捨,送了一程又一程,送上火車,依依惜別。全家三人淚流滿面,目送火車南下,漸行漸遠。

        母親回到老家(醴陵富里)後,周圍的婆婆姥姥常前來探望,拉家常。母親以禮相待,泡茶,端出食品招待客人。她常說:“一人吃了漚肚腸,大家吃了滿口香”。母親靈柩上山那天,周圍的鄰居前來送葬,燃放鞭炮,送這位慈愛的老人到天國安息!

        母親是一位聰慧的人。她沒有文化,但有特強的記憶力、理解力。1927年辦農民協會宣讀《國父遺囑》,母親聽了幾次,能一字不差地背誦出來。一本《香山記》,她基本能背下來。母親善於說話,講得頭頭是道,有很強的說服力。親戚家、鄰居家鬧糾紛,都請母親去調解。母親從瞭解情況入手,弄清緣由,有針對性地做調解工作,主持公道,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一經過她的調解,都能化除紛爭,重歸和好。母親熟記許多民間故事民歌,連說帶唱,大家很愛聽。可惜的是我當時年幼,滿足於聽,沒有用文字記載下來,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我現在依稀記得一些民間故事和民歌,充其量不到母親擁有的十分之一。母親的口才,為人們所讚賞。當火車在武漢長江大橋通過時,母親高興地對旁邊的旅客說,過去聽說過神仙修洛陽橋,現在共產黨領導人民修好長江大橋,造福人民,共產黨是活神仙,是人民的大救星。現場的旅客都說這位老太太,思想開明,講得真好!

        母親于1975年10月仙逝,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子欲養而親不在”,每次來到母親墓前,我難禁悲愴、自責,天人遠隔,一面無緣,抱憾終身。最後賦詩一首致哀:

墓前松柏鬱鬱青,慈母長眠四十春。
養育深恩難報答,長記叮嚀教誨情。

*此詩收錄於《心聲2》拜母墳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