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心聲2》其他:15. 必須十分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15. 必須十分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

        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指導意見。據統計,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119篇著作中,直接論及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就有34篇。認真學習這些著作,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對進一步做好農村工作,發展農業,穩定農村,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係我們黨和國家全局的根本問題。毛澤東同志說過:“中國的主要人口是農民,革命靠了農民的援助才取得了勝利,國家工業化又要靠農民的援助才能成功。” 鄧小平同志針對現實情況,進一步作了精闢的論述。他說:“農業是根本,不要忘掉。”,“90年代如果經濟出問題,那就是農業問題。”,“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首先解決農村問題,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所以,我們首先在農村實行搞活經濟和開放政策,調動了百分之八十的人口的積極性。” 江澤民同志在武漢六省農業和農村工作座談會上告誡大家:“對農業這個基礎產業,千萬不可掉以輕心。”中央領導同志這些重要的論述,使我們的思想認識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就是要有把握全局、堅持社會主義的本質的戰略眼光,來看待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重要性,以正確的思想指導我們的行動。多年來的實踐證明:農業上不去,整個國民經濟就上不去;農村不安定,整個社會就不會安定;農村經濟得不到發展,整個國民經濟就不可能持續增長;農業和農村經濟上不了新臺階,國民經濟就不可能上新臺階。

      當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情況,總的來說是好的。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實行富民政策,給農民帶來了實惠,廣大農民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不少地區農民開始富起來,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在好的形勢下,不容忽視存在著問題,這主要是:

(1)在相當數量的領導幹部中,從指導思想到實際工作還沒有真正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要地位,有的地方甚至出現視和輕視農業的傾向;受利益驅動,一些地方單純追求工業投資規模和產值增長速度,人力、物力、資金過分向非農業傾斜,致使有的地方農業的發展舉步維艱。

(2)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現在,全國約有八千萬人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問題。由於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的擴大,農業成本增加,造成增產不增收或減收。1989年到1991年的三年,全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0.7%。這樣低的速度,農村到2000年實現小康根本不可能。

(3)農業的後勁不足。農業投入不夠,基本上停留在吃老本上,許多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水旱災害頻仍,農業新技術推廣不力,農技人員跳農業,靠科技增產沒有落到實處,耕地被佔用,有些農民拋荒耕地,外出經商、務工,造成土地資源的閒置、浪費。所有這些,都是發展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障礙,必須下最大的決心和力量加以排除,才能為進一步發展農業鋪平道路。


      我們要認真學習鄧小平同志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學習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文件,武裝思想,提高認識,振奮精神,深化農村的改革,真抓實幹,卓有成效地做好如下四項工作

        首先是穩定政策,安定農民的情緒,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鄧小平同志說:“城鄉改革的基本政策一定要長期保持穩定。當然,隨著實踐的發展,該完善的完善,該修補的修補,但總的要堅定不移。即使沒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要變,不要使人們感到政策變了。有了這一條,中國就大有希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以來已有十多年了,當時說十五年不變,現在快到期了,農民有些擔心。最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確規定:“為了穩定土地承包關係,鼓勵農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產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後,再延長30年不變。開荒地、營造林地、治沙改土等從事開發性生產的,承包期可以更長。”這是一顆定心丸,是一項大得民心的德政。我們要抓住這一契機,大張旗鼓地廣泛、深入地宣傳中央的政策,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農民吃了定心丸,必然會進發出高漲的生產積極性,堅持和完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雙層經營,從而增加農業投入,精耕細作,實行科學種田,發展優產高產高效農業,使農業跨上新台階。


        其次,要千方百計幫助農民增加收入,勤勞致富奔小康。發展農業要打總體戰,向山水田土進軍,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樹立大農業的思想,農林牧副漁齊發展。糧食是寶中之寶,理應擺在突出的地位,保證糧食穩步增產。我國是一個有11億人口的大國,糧食耗量很大,現在,全國人平佔有糧食只有300多公斤,糧食沒有過關,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糧食生產。鄧小平同志說:“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很緊。農村富起來容易,貧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農業就完了。”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共同富裕,是農村工作一項重大的經濟任務和政治任務。應當肯定,改革開放十多年來農村起了巨大的變化。但是,農業滯後的問題要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少地方農民的狀況是有飯吃,缺錢花,收入增長緩慢。解決這個問題要從調整產業結構入手。鄧小平同志說:“農業翻番不能只靠糧食,主要靠多種經營。”有些地方單純種糧食,沒有很好開展多種經營,“吊死在一棵樹上”。繁榮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是:在保證糧食穩定增產的同時,積極開展多種經營,從多方面增加現金收入。就是種糧食也要講經濟效益,多種優良品種。這樣,產品銷路好,才賣得好價錢。要抓大面積平衡增產,下大力搞好農田基本建設,改造低產田,搞得好一畝增產 一兩百斤是有可能的。在種植佈局上,要總結歷年的經驗教訓,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無水田種水稻靠不住,可考慮種旱糧或經濟作物。地處低窪的田土易受漬害,可改為水塘,養殖水產。要在推廣先進農業技術上大做文章,如推廣和普及農作物優良品種、模式化栽培、測土配方施肥、地膜覆蓋、病蟲害防治等農業關鍵技術。湖南“七山一水兩分田”。山區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潛力大得很。而現實的情況是:山區開發利用很不夠,山區相對貧困。山是萬寶山,樹是搖錢樹,開發山區大有可為。山區交通閉塞,開發山區,修路通車位居首位。路通了,大量的農林產品運銷出來,必然是財源滾滾來。山區生產門路多得出奇:培植用材林、經濟林、採集藥材、松脂、香料,加工竹、木、藤器、造紙,等等,效益都是相當可觀的。湖南是“魚米之鄉”,水產養殖前景看好。把眾多的水庫、山塘、湖汊*和溝渠都利用起來,既為市場提供大量的水產品,養殖者的錢包也會逐漸鼓起來。各地都有傳統的副業門路,如編織、刺繡、加工農副產品,是掙錢的好門路。農林牧副漁業發展起來了,有關經濟部門的工作要緊跟上來,做好資金、物資供應和購銷工作,使農村經濟順利地向前發展。農民要富起來,要種要養要加工,還要辦工業。鄉鎮工業、村辦工業、聯戶辦工業、中外合資辦工業一齊上,各顯神通。發展鄉鎮企業,既有利於創造社會財富,又為農村剩餘勞力找到了出路,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此外,還可以有計劃地組織勞務輸出,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甚至到國外務工,既能掙到工資,又能學到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便於日後移植到家鄉來開花結果。發展鄉鎮企業,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是繁榮農村經濟希望所在。
*(ㄔㄚˋ):河流的分岔。


        再次,“兩個文明”一起抓,兩手都要硬。鄧小平同志提出: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他語重心長地說:“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麼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當前,農村社會治安狀況未可樂觀。一些地方少數不法分子搶劫、偷盜、詐騙,為非作歹,橫行鄉里,群眾沒有安全感,不能安居樂業,直接影響生產積極性的發揮。有些地方非法宗族封建勢力抬頭,控制基層組織,甚至公然對抗執法部門。少數地方封建迷信勢力猖獗,興風作浪,毒害群眾。早已絕跡的醜惡現象,如賣淫、嫖娼、吸毒、聚眾賭博也一度蔓延。對此,絕不可等閒視之,要發動群眾與之作堅決的鬥爭。我們要用鄧小平同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農村廣大幹部和群眾,把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任務落實到基層。要廣泛運用各種宣傳工具和宣傳形式,對幹部和群眾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加強民主和法制的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深入開展學雷鋒樹新風的活動,有力地批判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要發揮基幹民兵和治安保衛組織的作用,加強教育與加強執法工作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理,弘揚社會主義正氣,壓倒歪風邪氣,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創造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使農民群眾安居樂業,滿懷信心奔小康。


        第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領導和幹部深入工作,改進作風,密切聯繫群眾。“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支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農村基層黨組織,是帶領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領導核心。農民正是從黨支部基層幹部身上來看黨的領導作用。黨支部和基層幹部要樹立公正、廉潔、勤奮、進取的好形象,以自己的模範行動來帶動群眾。密切聯繫群眾是我黨的優良傳統。群眾路線是我黨的根本路線。人民群眾是我黨力量的源泉和勝利之本。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是我們必須時刻牢記的。值得我們重視的是,這些年來我們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繫有所削弱,有些幹部傲視群眾,疏遠群眾,甚至嚴重脫離群眾。不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坐在辦公室發號施令,以感想代替政策,整天沉浸在“文山會海”裡討生活者不乏其人。就是偶爾下去,也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沒有掌握到真實情況,也沒有幫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再有就是有些地方為農民提供服務少,而索取卻有增無減,名目繁多的各式各樣的攤派,使農民不堪重負。中央三令五申減輕農民負擔,在有些地方尚未真正落實。我們要用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的《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繫的決定》來武裝頭腦,指導行動。鄧小平同志提出:“領導就是服務。” 服務要化為具體的行動,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多做實事,少說空話。為農民服務,要做的工作很多,例如:為農民提供經濟信息,幫農民規劃生產經營項目。農村交通不便,農民耳目不靈,得到的往往是“遲到的消息”,跟著風跑,別人種黃麻發了財,他也跟著種黃麻,別人種西瓜賺了錢,他也跟著種西瓜,至於市場需要量有多大,能不能賺錢,心中無數,有相當大的盲目性,往往導致產品賣不掉,蝕老本,政府和有關部門應考慮為農民解決此類問題。還要為農民提供法律諮詢服務,使農民依靠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都是農民迫切需要的。總之,我們要通過卓有成效的宣傳工作組織工作,使農民懂得什麼是市場經濟,如何發展市場經濟,怎樣使自己的生產經營同市場經濟對接,在市場經濟這個大海中學會游泳,搏擊風浪,到達勝利的彼岸。只要我們認真貫徹執行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方針政策,只要我們密切同農民群眾的聯繫,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幫農民所需,發展農業,穩定農村,提高農民的生活水準就大有希望,小康的目標一定能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必將建成。

(原載《湖湘論壇》1994年第2期)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2 則留言:

  1.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俗稱「大包幹」,是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初期於農村推行的一項政策,是農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轉折,也是中國大陸農村現行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承包制與人民公社的最大分別就是農民將國家的土地承包,國家農民訂立合同,規定農民將相當數量的農產品上繳給國家後(即所謂的「包產到戶」、「包幹到戶」),其它的餘糧則由農民自由處理,可在自由市場出售。

    雖然鄧小平對「大包幹」表示,但在1980年8月的中共安徽省委常委擴大會議上,除滁縣地區、六安地區以外,會議形成了「一邊倒」對「雙包到戶」進行圍攻的勢頭。王鬱昭發言列舉數字說明,雙包到戶增產最多,其次是雙包到組,堅持「大鍋飯」的生產隊則平產或減產。王鬱昭的結論是「隊不如組,組不如戶。」希望上級領導支持滁縣地區繼續搞「雙包到戶」。

    198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通知,1981年中央一號檔正式放開雙包到戶,明確其為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責任制。包產到戶自此在全中國迅速普及,1983年全中國實行「大包幹」的生產隊已達95%以上。
    (Wiki: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B6%E5%BA%AD%E8%81%94%E4%BA%A7%E6%89%BF%E5%8C%85%E8%B4%A3%E4%BB%BB%E5%88%B6)

    回覆刪除
  2.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 歷史」
    ......
    1978年11月24日,由於生計難以維持,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小崗村18位農民簽下「生死狀」,將村內土地分開承包,開創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當年,小崗村糧食大豐收。該「生死狀」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開端的重要歷史見證。

    回覆刪除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