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0日 星期五

《心聲2》其他:16. 論“三農”問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16. 論“三農”問題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以農立國的國家。中華民族在廣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積累著深厚的農耕文化。自古迄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簡稱“三農”問題),歷來是關係治國安邦的首要問題。因為,農業安,則民心安;農村穩,則社會穩;農民富,則國家富。

        處在社會底層的農民群眾,終年辛苦勞作,勞動所得被封建王朝和地主階級強取豪奪,難得溫飽,在饑餓和死亡線上掙扎。為了改變悲慘的命運,歷史上多次爆發農民起義,陳勝吳廣黃巾赤眉鐘相楊麼李自成等率眾揭竿而起,造封建王朝的反,譜寫了驚天動地的壯烈詩篇。但由於沒有先進階級的正確領導,加之敵我力量懸殊,農民起義都遭致失敗,但沉重打擊了封建王朝的反動統治,推動了歷史的前進。改天換地,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任,歷史地落到中國共產黨的雙肩上。

        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開闢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認識到:中國是一個農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農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壓迫和剝削,有強烈的翻身求解放的革命要求;農民階級是工人階級可靠的同盟軍,是革命的主要力量;農村有廣闊的天地,可以積聚力量,建立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英勇鬥爭,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的建立,為解決“三農”問題創下了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三座大山: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解決“三農”問題是一項浩大而長遠的社會工程。我們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沉痛的教訓。經驗和教訓都是寶貴的財富,值得認真總結。


        解決“三農”問題,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廢除封建土地制度,開展土地改革運動,使耕者有其田,開展互助合作運動。
        解放以前,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被封建地主階級所霸佔,農民無地或少地,被迫當佃戶,打長工,過著饑寒交迫的悲慘生活。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向封建地主階級作堅決的鬥爭,廢除封建土地制度,開展土地改革運動,把沒收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使土地回老家,耕者有其田。1950年冬至1953年春,在新解放區占全國人口一半多的農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全國有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無償地獲得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生產資料,免除了過去每年向地主交納的700億斤糧食的苛重地租。成為生產資料主人的農民,煥發出高漲的生產積極性;精耕細作,糧食產量連年增加。土改前的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2162億斤,而在全國完成土改的1953年糧食總產量3138億斤,比1949年增加45.14%。這真是了不起的成績。

        黨因勢利導,領導農民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開展互助合作運動,循序漸進,由互助組升到初級合作社,進而組織高級合作社。到1954年底,參加互助合作的農戶達到7千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60.3%。當時統計資料表明,合作社80%以上都增產增收,並且一般都是互助組優於單幹合作社優於互助組。

        如果循著這一正確方向發展下去,“三農”問題有望得到較好的解決。遺憾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打亂了原來的部署和生產秩序,體制的改變,加上執行一套“左”的政策和作法,使農業生產受到重創,給農民生活帶來困難。這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第二階段,大辦人民公社,搞一平二調*,共產風,農業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
        1958年河南省遂平縣辦了第一個人民公社,其特點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當時對人民公社抬得很高,甚至說是“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樑”。毛澤東同志說了句:“人民公社好”,一下子全國興起大辦人民公社的高潮,不到兩年的光景,全國就實現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一辦就是二十年,其嚴重後果是一平二調,刮共產風,隊與隊之間搞平均主義,人與人之間搞平均主義,加上一套“左”的政策和作法,亂扣資本主義自發勢力的帽子,使集市貿易和家庭副業都受到限制,不能正常開展,因而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經濟處於停滯和蕭條狀態。為了解決存在的問題,中央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改變生產大隊所有為生產隊所有,停辦公共食堂,開展整風整社運動,等等,但是,在不觸動人民公社根本制度的前提下,所有這些措施收效甚微,農業仍然欠發達,農村仍然貧困,農民仍然富不起來。國農民是世界上最勤勞的農民,付出了如此巨大的勞動量,但生活水準甚低,迫使人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究竟問題出在哪裡?!追根溯源,都怪人民公社制度不好,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出路何在?廢除人民公社制度勢在必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果斷地廢除以階級鬥爭為綱人民公社制度,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生產建設上來,開啟改革開放之路,使“三農”問題的解決出現重大轉機,邁開了新的步伐。
*一平二調是指在中國大陸盛行一時的農村基層組織「人民公社」內部所實行的平均主義的供給制、食堂制(一平),對生產隊的勞力、財物無償調拔(二調)。由於基層農民對一平二調的反對,毛澤東在1960年11月28日批示《永遠不許一平二調》。(Wiki)
*一大二公,出自1958年9月3日的《人民日報》社論《高舉人民公社的紅旗前進》。指人民公社的基本特點為一是大,二是公。大是指公社規模大,便於進行大規模綜合生產建設,公是指「人民公社比農業生產合作社更加社會主義化,更加集體化。」(Wiki)

        站在理論思維的高度,認真總結大辦人民公社的沉痛教訓,必須正確認識和理解生產力生產關係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的辯證關係。誠然,生產力一定要適應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兩者相互依存。但是生產關係要有一定的穩定性,體現為一個過程。如果不斷變革生產關係,生產關係老是處於動盪狀態,沒有必要的穩定性,那就不是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是破壞生產力的發展。當高級社正辦得紅火、其優越性尚未充分發揮的時刻,急於改革體制,大辦人民公社,是不合時宜的。更何況人民公社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物,沒有客觀存在的必然性,勉強去做,當然結不出好果子。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嚴格遵循客觀經濟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來不得半點主觀隨意性。


        第三階段,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廢除人民公社制度,解決“三農”問題,從何著手?中央高度重視農民的創造精神,推廣家庭承包責任制,以此為基礎,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農民創造出來的。這一制度的好處是:簡便易行,利益直接。“交了上面的,都是自己的”,深受農民擁護。中央推廣這一行之有效的制度,很快在全國各地生根開花。不吃平均主義的大鍋飯,農民生產積極性進發,精心務農,推廣先進技術,糧食產量節節上升。田地還是那些田地,勞動力也是原班人馬,但勞動成果大不一樣。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198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35450萬噸,比197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33212萬噸,增產6.7%。198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38728萬噸,比1979年增產16.6%。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完善為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中央對“三農”問題一直擺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政策對頭,措施有力,成效卓著。
1982年1月1日,中央發佈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個關於“三農”問題的1號文件。
1983年1月初,發佈第二個“三農”問題的1號文件。
1984年1月,發佈第三個“三農”問題的1號文件。
1985年1月,發佈第四個1號文件。
1986年1月,發佈第五個1號文件。
1998年10月,發佈《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004年2月,發佈第六個1號文件。
2005年1月,發佈第七個1號文件。
2006年2月,發佈第八個1號文件。
2007年1月,發佈第九個1號文件。
2008年1月,發佈第十個1號文件。

        同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發佈關於推進農村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有這些,充分體現了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決心和力度。
所有的中央政策和措施,都關乎強農惠農,集中體現為“多予、少取、搞活”的方針,使“三農”問題的解決,更具有強大的活力和實效。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吹響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角,明確提出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必須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真抓實幹。要做到:

第一,統一思想認識。各級領導和群眾都要充分認識和解決“三農”問題關係國家強盛和長治久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各部門協同配合,群策群力,真抓實幹,抓出成效。

第二,認真做好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劃。充分發動群眾討論,集中群眾智慧,請專家認證,做到決策民主化、科學化。要因地制宜,發揮本地資源和技術的優勢,注重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相結合,注重保護生態環境。不搞花架子和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

第三,加強工業反哺農業的工作。建立公司加農戶的合營組織。各級財政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在融資方面給予有力的支援。以先進設備裝備農業,提高農副產品加工能力,增加附加值。

第四,科技部門加強支農力度,深入田間、林間、果園和漁場,加強技術指導,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第五,切實幫助返鄉農民工就業和創業。為農民工舉辦技術培訓班,提供就業信息,組織農民工有序流動。關心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撫養,營造祥和的環境。

第六,加強農村合作醫療事業,政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強縣鄉(鎮)醫療力量,做到小病到鄉(鎮)衛生院就診,大病縣醫院能收治,降低醫藥費用,加強防疫衛生工作。

七,加強農村文化教育。辦好七年制義務教育,資助貧寒學生上大學。在鄉(鎮)建立文化站、圖書室,開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中心內容的思想教育活動,破除舊俗,樹立新風。

第八,各級領導要切實加強對“三農”的領導。縣級領導更要以主要精力抓“三農”,加強調查研究,培養典型,樹立先進榜樣,開展比學趕幫活動。工作作風要深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特別是對一些“老大難”問題更要重視解決,促使工作平衡發展。


<【前一篇】               【引言】【追思】-心聲1】【心聲2】【心聲3               【後一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